后天性无眼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场由冬奥会和冠军引发的辩论赛,在昌平一
TUhjnbcbe - 2022/6/14 0:24:00
冬奥会刚刚刚结束,谷爱凌和苏翊鸣成才现象,引发出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的心灵激荡和对教育的深思,那大家都会有哪些想法呢?

小学生:童年是否应该放飞天性?

初中生:个人努力大于家庭支持,还是家庭支持大于个人努力?

初中生: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高中生:一切皆有可能,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家长:透过谷爱凌现象,思考家庭教育,如何助力孩子的成长?

凯博学校开展了全校范围内的,以学习谷爱凌、苏翊鸣等一批00后运动小将成才之路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们追这样的新星,激发出自己的梦想和内驱力。

老师、学生、家长全面参与,校内校外积极联动,以阅读、讨论、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研修学习,碰撞思维,触动心灵,提升心智。

童年是否应该放飞天性?

小学部的同学们特别给力,别看孩子们身材小,但是心胸广大。这不,小学部以“童年是否应该放飞天性?”为辩题,大家热烈地辩论了起来。

辩手:老师们、同学们,我方正方观点,童年应该放飞天性,解放天性。第一点,什么是天性?天性是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人先天具有的固有的性质。

第二点,天性不能压抑,不能隐藏。成年人他们会隐藏情绪,假装开心,或者不开心,胆小、畏惧、不自信,拒绝不熟悉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童年就开始隐藏天性。

第三,为什么要解放天性,解放天性有什么好处?请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大家都知道方仲永的故事吧,原本是个天才儿童,在大家约束和管教下,变成了博人眼球的工具,于是仲永的天分都毁掉了。

第四,如何做呢?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二是,不要违反孩子的权利,给孩子基本自由。

辩手:老师们同学们,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童年不应该放飞自我,应该自律。首先童年的确需要快乐,但是也不能放飞自我。比如在学校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分享各种零食,像果冻、糖、膨化食品等,这些对身体不好,难道不需要限制吗?

辩手:放飞自我但没有自律、自主,而造成了长大后的人生过得毫无意义而落魄,你才会后悔吗?要在放飞自我的基础上,更加自律、自主才可以更完美。

辩手:苏翊鸣在六岁的时候,拍过《智取威华山》这部电影,之后在得知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他为了在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就转向了专业滑雪。我们觉得童年放飞自我,也并不代表不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辩手:是这样子的,人的天性就是自私,假如不对天性做出合适的压抑和控制,那么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做人做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更要勿施于人。价值观养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所以我们不能在童年放飞自我,而是要谨言慎行,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

辩手:我方认为,在小学六年时期不能放飞自我,应该有一定的界限。界限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要有一定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规律,可以让儿童更有安全感,还需要设定一定的安全界限,比如说停车场中的规则,游乐场中的秩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更有自律性。当有一天,他们面临烟酒、*品、*博的时候,这才是他们最大的界限。

辩手:天性是什么?我们正常理解的意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是善良的,而自私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想要自律的话,首先就要自主,而自主就属于天性的一种,如果你想要自律,你就要先自主。

习爷爷曾经教过我们: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如果在这个时候过于放飞天性,让你变成自私、霸道、自满的人,那岂不就是说过于放飞自我天性,而让自己走到了一个极端?

辩手:我拿那两个世界冠*来举例,他们也是放飞天性才成功的,那他们自私自利吗?谷爱凌还想着安慰因因痛失金牌而伤心的法国选手,难道她也自私吗?

谷爱凌是冬奥冠*,她不也同样是在放飞自我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律和自主的习惯吗?

辩手:谷爱凌在12岁的时候,作为一个女孩子,在男性主导的运动项目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早期培养韧性反而特别重要,我所经历的会让我更加顽强,会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挫折,我鼓励你们踏出舒适圈。”谷爱凌正是踏出了舒适圈,她如果完全放飞自我的话,一直待在自己舒适圈里头,她就不是现在的世界冠*了。

辩手:我方的观点就是童年不应该放飞自我,应该自律自主,而且我们更应该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让我们更好迎接一个新的自我,也就是不太懒惰,让自己变得自律起来。谷爱凌说“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能把自己做到最好,并且可以跨过自己的界限,做一些自己没想到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从小就要立志有梦想,学会自律和自立,遵守规则,把握界限。

辩手:我们应该放飞我们的天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思想不解放,如何上战场?如果我整天想的是写作业,我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向呢?如果我整天不接触,我如何能插上梦想的翅膀?年轻就要大胆尝试,要放飞自我,放飞思想,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现在这时代需要是有创新精神的新人类,需要的是有敢于实践的勇士。所以我方观点是,我们的成员应该放松自我,自律、自主。

个人努力大于家庭支持,

还是家庭支持大于个人努力?

初中第一场辩论的主题是“个人努力大于家庭支持的力量,还是家庭支持的力量大于个人努力的力量”,结果引来了全校同学的围观,并且还有高中毕业班的学长来助力。

两位学长,先是带着大家梳理了本次冬奥会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亮点。接着就自己高中阶段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以及自己对于体育的思考和受益情况分享给大家。

负责老师组织大家开始了今晚的辩论: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在自己成长的阶段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哪怕是一丁点和一刹那,都会成为你未来最珍贵的一个瞬间。

......

下面,小圈儿节选出部分内容

和大家分享一下

辩手:我方观点是,要成才,自我努力更重要。第一个观点是:意识到成才不能成才,自身发愤图强才能成才。起跑线高,不能代表你能赢在终点线上。

第二个观点是:家庭支持,我认为是分为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资金支持,一方面是精神支持。但是在社会上谁能给你永远的精神支持呢?只能自己给自己自信和鼓励,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好的导师,人要能够自我努力。自我努力不仅可以成才,还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得到提升,在万丈深渊的世界里,我还是可以拯救自己的那道光。

第三个观点是:从当今这个社会来看,在经济环境比较好的这个时代,社会舆论不会对你的爱好有太多的批评,家庭支持基本都能到位,所以在不缺家庭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倡导个人努力更重要。

辩手:我方认为,在个人成才的这条路上,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大于个人努力。首先,我们的父母作为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需要给我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是我方的第一个观点。

其次,家庭,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经济的支持,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年,暂时还没有能力去去赚钱,这时候我们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然后,还有就是家庭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还有血脉关系。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去发现那个最优秀的自己。总的来说,就是个人的努力是必备的,但是家庭的支持更为重要。

辩手:我方想问对方一个问题,就是说成才需要展示自己吗?拥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才能成才?

辩手: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们没有说纯粹依靠家庭,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努力呢?环境是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个人努力就如同镜花水月,比如骆驼祥子,他从一开始就努力的拉车干活,到最后因为兵荒马乱,不还是把车丢了,虎妞也死了?我们觉得环境比个人的努力更重要。

辩手:目前我们的辩论,是在讨论一个家庭支持的问题。个人努力是必要性因素,而家庭支持是非必要性因素。不管你的家庭给了你多大的支持,你要想成才,还必须通过个人努力;但如果你的家庭并没有给你支持,你通过个人的努力,也有成才的机会。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必要性和非必要性的问题,我们站在必要性的角度。

辩手:我方认为个人努力是基础,家庭环境是关键,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当我们的个人努力需要一个载体的时候,家庭环境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家庭给予我们成长的环境,给予我们更高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给我们优质的教师资源,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的努力去展现自己的个人实力。

辩手:首先我觉得家庭的支持,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底线。当你离终点线哪怕有再小的距离,家庭的支持至少会给你一个底线。但是如果你只有自己的努力,没有家庭的支持,你真的能跑到离终点线只有1米的距离吗?你可能连一半都跑不到,所以说家庭的支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你一个支持。

辩手:我们认为,家庭的支持只是帮你稳固地基,或者给你铺路的一些石子,但是最后走路的依然是你个人。就像对方辩友所说的,假如你的家庭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很好的经济条件,或者你就出生在精英阶层,但是并不代表在精英阶层的人就会不努力。相反,可能精英层的人,因为他们的家庭和身上所背负的责任,他们可能比我们更努力,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努力来去成才。

辩手:首先我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一个反驳。你们说要自我努力,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家庭把你引到一个正确的路上,你要怎么努力呢?小孩子刚出生,他肯定什么都不知道,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需要家庭给他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路上。我们就拿跑步来做比喻,如果一开始他方向就跑反了,那他跑得再快有什么用呢?

辩手: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看过一本书,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本书里的主人公因为家人的*治原因,无法支持到孩子的教育,她的爸医院,也不会带她去学校,但那个女孩儿对读书有一种无限的渴望,所以她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剑桥大学。所以刚刚对方辩友说的那种例子很极端,我觉得我方也需要说一个极端的例子。

辩手:我自己是非常热爱辩论的,我的家长也支持,在今年寒假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辩论的培训营,叫表达学院。就是我家庭可以给我提供培训的经济支持,但我是否能通过他们的面试,一定要取决于我自身的一个努力。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没有拿到冠*和最佳辩手。就在今年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发了疯的努力,为了写稿和辩论,每天熬到凌晨四五点钟。虽然前面一直失败,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拿到了冠*和最佳辩手。所以我想说,家庭只能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最后是否成才,还是取决于我自己。

第一场辩论赛后,凯博学校校长刘煜炎博士为大家总结:第一,我们的成长,到底是你自己决定,是家庭决定,还是教育决定?第二,到底是像谷爱凌那样去玩体育,还是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做最好的自己?第三,谷爱凌是怎么成功的,他给你们什么启示和教训?我们围绕着这个东西再去思考、辩论,这个事情就更为接地气了:谷爱凌现象怎么样来影响我们,我们懂得了这辈子应该怎么活,这是大家辩论和讨论的意义所在。

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

还是体力劳动者?

接着刘煜炎博士又给大家出了一道辩论题,让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继续做思想的体操:“我在儿子16岁的时候,和他有过一个对话,你到底希望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请你做出对你一辈子负责的选择。”

辩手:我站在体力劳动这一边,我认为体力劳动是接触现实和体验生活的主要接收过程,我们人体处理信号的方式是从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这个过程需要体力来体力来支持。所以,我认为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更重要。第一,体力动力能够更好锻炼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辩手:我方支持脑力劳动这一边,因为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的自己脑子来积累经验。然后我们可以看一下福布斯榜前一百的排名,没有任何一个是因体力劳动的成功排入福布斯榜前一百的。如果说你想干体力劳动,你为什么还要来凯博?你不如上体校得了。

辩手:如果这个社会全是脑力劳动者,没有体力劳动者,他们到底来领导谁呢?这个世界的基础是被领导者占大多数,就像咱们中考现在做分流,这些年中国培养出太多的高学历,已经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要,所以国家要强制进行分流,让一部分人成为工人。

辩手:我会选择脑力劳动。原因在于,我会有机会研究一些科技领域的工作。这个有什么用呢?我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就是全人类向前进步,提供一个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辩手: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可以让我们得到好的身体,而且体力活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离出来的部分。你说那些好女生进来的办公室。还有就是,太过重视脑力劳动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问题,培养出一批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

辩手:脑力劳动者目前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一个领头羊的地位。他需要领导这些体力劳动者去发展。我既然来到了这个学校,想要去考一个好的大学,就说明我想要做一个脑力劳动者。无数想要去考好大学,想去做脑力劳动者的人,他们都想做这个世界的领头羊,他们都想引领这个世界的发展,以及引领人类进步。有句话说:不想做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更想做脑力劳动者。

辩手:我举一个例子,在今年冬奥会上,苏炳添跑出了9.83的成绩,他跑得够快快的原因,不仅因为他体育很强。另一个原因,在于背后的科技团队能够算出他每一步的距离和每一秒的摆臂是多少,脑力劳动为体力劳动服务,体力劳动实践出来。

辩手: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领头的多了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散。这种情况下,脑力劳动者不再是领导者,他们只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所以我觉得体力劳动对于这个世界更为重要。

辩手:作为一名曾经的舞蹈生,我在学舞蹈这十多年中当中,已经受了不知道有多少次的伤,在经历了膝盖半月板很严重的受伤了之后,我就来到了脑力劳动的行列当中。在我的认知当中,就算我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也需要我的脑力去帮助我做好这个体力。就像我的基本功老师经常会跟我讲:你在运动之前,要先把你的脑子热起来,你的脑子有印象,知道你的动作该做到哪里,不会让你自己受伤的时候,才可以好好去做你的舞蹈动作。

辩手:人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就是需要不断劳动来实现整个族群的提升,体力劳动是人类存在和进化的根本所在。比如,高中来的学姐曾经就是一名体育生,她跟我们讲,体育带来的好处不仅是让身体变得更强,还能让她头脑更为清晰敏锐,所以我们支持体力劳动。

辩手: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想做体力工作?是因为现在劳动者中,大多数体力工作者都处于工人的地位,这个阶层工资低、自由度低,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刻苦成为收入低的人群?

辩手: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残疾人呢?如果他做不了体力劳动,依然可以坐在轮椅上从事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让人有更多的自由。进一步说,一个人的思想和想法甚至可以存到电脑里,传之久远,但一个人在肉体上老去或消失掉,你的体力就没有了。

辩手:体力劳动的成果同样不会消失,比如说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体力劳动者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辩手:但长城是由脑力劳动者设计出来的呀。再说回谷爱凌,她现在虽然从事体育,但并不意味着她有体力一直从事体育运动,等她年龄大了还是会成为脑力劳动者。

辩手:光会思考的头脑干不成事情,真正高级的体力劳动是无法替代的,比如谷爱凌她就是有智慧的体力劳动者,这是我方的选择。

刘煜炎博士最后总结:劳动都是由我们这个劳动主体发生的。无论我是用脑子做,还是用手来做,其实都是一体的。所以,刚才的辩论,你们的发现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选择用非常创造性的方法,非常科学的思维去武装头脑之后,我们就要成为体力劳动者,把事情干起来,所以我希望大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勤于动脑的实践家。

一切皆有可能,

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高中则是以“一切皆有可能”为主题,举行了一堂关于谷爱凌项目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大家结合谷爱凌和苏翊鸣等运动员谈一下感想,进行一场思维体操式的小辩论。

先是由主持人对谷爱凌和苏翊鸣进行了介绍,让大家回顾了一下冬奥会的相关故事。

接着是4个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出自己的认识。然后就是各组派出代表,发表学习认识和感想。

感言:超越自我,迎难而上,拼搏到底,是体育情拼搏之激昂。在奥运会场上,这样的精神的精神比金牌更闪耀,这样的精神见证着过去的奋斗,也激励着我们未来的奋斗。

感言:我学到了不怕失败的精神,因为对谷爱凌来说,滑雪并不是为了去打败别人,而是为了去挑战自己。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才会在大跳台决赛的关键时刻放弃保守的建议,向高难度动作发起挑战。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对未知的事物望而生畏,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因为害怕失败,不敢尝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放弃努力,宁愿躺平。

感言:什么是真正的热爱?我认为真正的热爱其实源自于一种感知力。谷爱凌热爱在雪上飞翔的感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感觉。专栏作家山本美芽提出了感官抽取这个概念,大致意思就是把你体验到的各种感觉积累起来,从中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当我们真正热爱一件事时,就会忘记恐惧,忘记失败,只剩下好奇、专注和享受。我认为学习也要这样,不懂的就多问多想。真正热爱学习之后,成绩就会好起来。

感言:他们为什么能够打出这么好的成绩?因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放弃,坚持去做。像谷爱凌、苏翊鸣,他们从小无疑是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也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的这么一件事情里面,正是因为他们所选择的这项运动是他们所热爱的,他们才能将其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不要把学习当做一种压力,而要去享受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的方式。

接着进入大家都很喜欢的辩论环节,辩题是:一切皆有可能,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辩手:我觉得还是结果比较重要一点,就比如说果农种苹果树,为什么要种苹果树?他是为了结果,也是为了生活。还有去做试管婴儿的,就是为了结果啊,你可以说重要的是他们爱情的基因,但孩子作为结果也很重要。

辩手:我认为做一件事,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首先。如果你直接去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应该是你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所以你就是在享受过程。结果只是我们享受过程之后的一个附加品,而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

辩手:我就拿高考来说吧,这是我们肯定要面对的一件事,你说学习是一个过程,那么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结果,难道不重要吗?我们是要追求这个结果。

辩手:比如说你在跑马拉松,在跑的过程中你就很有收获了,你难道就只想要一块奖牌吗?可能是为了更好的身体素质,或者要去享受坚持的这个过程。要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感触,或者为了这种感悟才能够有真正的提升,所以过程更为重要。

辩手:如果没有结果,就没有现实的基础。比如你现实中需要钱,挣到钱就是你的结果,不能光想着过空中楼阁的生活。

辩手: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他就是在享受人生的过程。

辩手:比如谷爱凌,从7岁开始滑雪训练,拿到了奥运金牌就是一个结果,如果有一天她不做运动员了,想要做教练,这个金牌就是一个投名状了,就等于你找工作,你得给公司投你的简历一样,如果说你没有一个好结果,你有再好的能力,也传授不出去。

辩手:你所谓的成功,都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才能到达的成功。所以,我觉得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辩手:你们定义的过程太浪漫了,完全就是脑海中一个理想模型。结果就相当于比较现实,你不能老是浪漫做白日梦,结果才是最重要。

活动最后,三位家长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我们可以自己掌握命运,我们也可以无怨无悔,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搏,至于给我什么样的结果,我都接受。像瑜伽教给我的一句话,他说: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努力,不执着结果,我们不是说结果不重要,而是说从我这个定义来讲,不执着结果。

我只是告诉我自己,要做一个最善良的人,要对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小火星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在太平洋的那一岸产生巨大的波动。孩子们,你们只需要去努力,结果摆在那,你满意不满意都不重要,就是努力去吧!

透过谷爱凌现象,思考家庭教育,

如何助力孩子的成长?

前一天下午和晚上,看完了孩子们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和辩论会,在校家委会的组织下,第二天家长们也聚在一起,谈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GJN妈妈:老师带着孩子学习谷爱凌,我开始并不清楚,这种学习,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会有什么影响。我儿子的梦想是开个披萨店。他周末回来之后,他告诉我谷爱凌的很多事情。他问爸爸,全世界最好的学校是哪个学校?爸爸说哈佛、麻省理工?他说他要去读哈佛,想去上特别顶尖学校,老师把一个种子放在他心里了。

儿子说他要读完哈佛再做厨师。姐姐说那不可能,读哈佛的人不会当厨师。我说不一定啊,我有一个朋友,他既做了厨师,也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学位。在疫情期间他做了很多菜品的开发。

另外,我自己非常喜欢运动,我觉得运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特别满意学校在体育方面的加强。

XSQ妈妈(老大7年级,老二2年级):真正触动我的是谷爱凌答记者的一番话,真真正正让我觉得她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而且她妈妈给了她很了不起的教育。

记者问她怎么看别人的看法,她说,“我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我并不是想让所有人都满意,也并不在意别人是否满意,只要我在竭尽所能并且享受整个过程,我知道我的心底是善良的。如果有人不理解我,那是因为他们与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欢我,那是他们自己的损失。”

我们可能家长都觉得孩子学习成绩很重要,天分也很重要。我也走过一段弯路,报过很多班,一路走得非常累。跟家委会读的第一本书《家庭的觉醒》,让我认识到,要创造一个氛围,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最重要,开始深刻的反思。

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最大的不足,是自我认知的不足。你没有完整地认识自己,你的执着可能会带给孩子,影响孩子。

现在学校提倡德育项目式教学,项目式的教学在干什么:是要带给孩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跟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你如果能沉浸进去(沉浸式教育),孩子是来帮助我们自己,提高我自己的,如果看孩子哪儿不好,你要想为什么不好?孩子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

通过项目式学习,建立完善的家教氛围,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特别大的补充作用。

YY(主持人):我理解的共修,可能不仅是咱们孩子在学校就是一个共修的氛围,老师跟孩子共修,家长中也要倡导一起共修。我想分享一点,我们之间互相的共修,无论是我们跟孩子还是我们家长之间,我们的学习其实都是对我们生命的一个拓展。这个拓展可能是各个方面的,可能是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可能是一本书。对一个事件的分享里面,我觉得通过刚才的分享,我也是有很多学习。因为无论我们看了谁的世界,学习了什么样的东西,其实最后都是要落实到我们自己身上,落实到助力我们孩子成长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上。

GHX妈妈(初二四班):这种探究式学习,看起来是在说事件或者他人,但其实影响的是孩子,但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合作共创,平等尊重这样一个氛围。

如果少了这个氛围,学习少了点味道。如果他分享了一个观点,我们就去指责他们,可能就会关闭一个人的心门和他想要说的话。

咱们现在这个学校推出来的这种家校共育式的探究式的主题学习。我们上周也是一起坐在坐在一起,人手一本去探讨这个话题。我们之前也有这样的家庭会议,叫家庭私董会。这样我觉得好像是学校的生活延展到了家庭中,又好像带动了家庭对学校实现了一种融通的这种作用。似乎家和学校的这个距离就更近了。

所以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头我们可以跟孩子我们父母之间一起来共创关于社会事件的一个看法、说法、想法等等。

我问孩子,你觉得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什么?孩子说,是自由和放手。今年的他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一年凯博带给了孩子什么?信任,欣赏,尊重。

ZYY爸爸(五年一班):我是早上来的第一个男生,来了以后非常尴尬,因为已经来了20几个女士了。在家庭教育方面,妈妈的作用真的非常大。

孩子在凯博几年,孩子三年级之后也变得非常开朗。我喜欢户外运动,从孩子三岁起,只要每周有时间,都要带她去爬山。上周谷爱凌的作业,我跟我闺女探讨过户外运动。

首先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共修,共创,我们自己做对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的闪光点,不是我们效仿谷爱凌去运动。把户外运动作为教育的一个根基,再引导孩子去学习自然科学。

孩子的能量有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比我们强大。我自己一天能走三十公里,我们不仅仅是我们要求孩子怎么样,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

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创造力?

如何从小生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如何给孩子适应未来的科创教育?

3月12日(周六)上午9:00,剑桥大学博士刘煜炎将面对面为大家剖析科创教育体系和教育未来。

扫描图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场由冬奥会和冠军引发的辩论赛,在昌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