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在别人手上不如毁在自己手上——这大概就是主演全员回归的原因吧。
续集往往是用来翻车的
虽然《黑客帝国4》的翻车多少有点在意料之中,但着实没防备它走上自侃之路,根本没有爱惜羽毛的心,反套路地把招牌踩在脚下碾了个稀巴烂。
一部科幻神作的续集,活生生演出了喜剧片效果,其认真搞笑的态度会令一票国产喜剧无颜以对。
随着电影里Zion(影片中人类最后的生存城市)的毁灭,前三部曲薪火相传的哲思重点也彻底消逝:人与智能、现实与幻境、精神自由与自我欺骗,都从严肃讨论目标变成了电影调侃对象。
完全不在意影片自身世界的建构,思想深度杳无踪迹,入目皆是对资本利用IP的愤愤不平。
现在的观众被丰富多彩的电影养刁了胃口,没有鲜明风格化或者类型不够合格的作品,势必得不到票房的宠爱。
在前人已尝试足够量实验,并获得不计其数的成功后,当前影视作品库逐渐趋于饱和,诸如老片《回到未来》《星球大战》、经典作品《楚门的世界》《致命ID》,部部都脍炙人口,风格独树一帜。近两年市场很少能见到结构创新惊为天人的作品。
这时候重启《黑客帝国》IP,无非因为大制作商业科幻后继无人,搞不出命题、形式都能吸人眼球的影片,资本这时候出续集、摆明了是要消耗情怀恰烂钱,也难怪主创当儿戏拍。反正是炒冷饭,不如独辟蹊径,利用旧元素打破神话、正正经经地来场告别“洗眼”仪式。
科幻电影到底有些什么?
所谓科幻电影,最显眼的就是区别于现实的沉浸感,这也是影视媒体最能体现优势的特点,当观众全神贯注地投入播放电影的“白屏”媒介时,他的世界不仅是平面到立体的转换,更是数以万计的时空跨越。
大部分科幻电影偏爱特效打造视觉奇观,想最大限度发挥电影媒介沉浸感、真实感的优势。最具冲击力的自然是灾难类末/异世界景象,如《后天》《环太平洋》《阿凡达》,其终极思想逃不脱生命源起与延续的母题圈子,并不追求立意高远,落叶归根于媒介研究、视觉享受。
《黑客帝国》从创作初始便与众不同、逆潮流而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