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淘票票的统计数据,在5月3日的14时左右,《悬崖之上》的单日票房超越《你的婚礼》,截止发稿前,悬崖之上5月3日的单日票房达到了.9万,累计票房达到了3.85亿,而《你的婚礼》单日票房达到了.2万,累计达票房到了5.34亿,两者的票房虽然在不断缩小,而且《悬崖之上》在5月3日的单日票房第一次超越,对于喜欢这部片子,支持这部片子的影迷们来说是一个鼓舞,也显示出好的口碑能够推动票房的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累计票房的相差的巨大差额。这不仅给出一个疑惑:《悬崖之上》这部票房和口碑双爆的影片是否能够在五一档超越口碑为烂片,豆瓣评分跌至5.3的影片《你的婚礼》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观影年龄群体根据淘票票的数据显示:观看《悬崖之上》的年龄层次主力主要分布在20~24岁、25~29岁、40岁及以上,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7.2%、23.6%、20.2%,这3个年龄阶段的百分比都超过了20%,其次是30~34岁群体,占比13.8%,35~39岁占比8.8%,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悬崖之上》的观影主力都很年轻化,当下的观影主力主要为年轻人,但另外一个方面,40岁以上的群体也在逐渐增加,对于《悬崖之上》的支持度非常的高。另外男女性别比例相对均衡,不存在性别差异。《悬崖之上》群体我们再看看《你的婚礼》的相关数据:《你的婚礼》作为一部青春伤痛文学影片,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去看,其中青少年就达到了29.4%,而在《悬崖之上》的数据中,青少年只占有非常小的比例,只有6.5%,另外《你的婚礼》中20~24岁的观影比例将近达到了了整个票房的一半,达到了惊人的44.4%,其次是25~29岁的青年群体达到了16.5%,而在《悬崖之上》占有主力的40岁及以上只有可怜的4.5%,35~39岁也只有1.5%,30到34岁只有3.7%。《你的婚礼》根据这项数据,可以发现《你的婚礼》作为五一档的唯一一部爱情片,恰逢假期5天,年轻情侣的观影概况非常高,正值青春期怀有青春爱情梦的青少年以及有女朋友的年轻情侣们非常青睐此片,女性容易感性,选择此片概率大。此外,特别是当今社会的单身不婚主义人群增加,也许是对于爱情的向往追求憧憬,填补校园生活未谈恋爱的遗憾,亦或者是渴望爱的一种情感表现,他们大都会选择了这样一部影片。这样的背景之下,避免不了,《你的婚礼》的观影人群人数在前期是一定会遥遥领先,无论影片的质量如何,大家只是为了寻找安慰。其次情侣间大多数把约会观影的最佳范围选择为爱情片,更加适合约会氛围,也适合感情的增温。而且女性比例达到了70%左右的比例,男女比例不均衡,性别差异明显。另一方面,也发现《你的婚礼》25~29岁的群体占比相比《悬崖之上》作为主力的25~29岁的占比要少很多。25岁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都是已经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准备工作的毕业大学生,或者已经沉浸在企业工作几年的工作者,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能够明辨是非,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团体责任,所以他们开始慢慢变得理智,也变得更加成熟,所以能够解释为什么《你的婚礼》这部分人群的观影人并不是很多的缘由,更别说在29岁以上的人群了,29岁以上的人群大多开始结婚生子,思想更加成熟,有些人关心时事历史,关心生活,参与到社会责任的团体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能力,在选择影片上,更加多元化,爱情并不是唯一一个能吸引他们的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提高,各个方面,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的教育程度越来越开放,有知识有文化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家对于价值观的宣传,传递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力度加大。国民素质也正在进一步提高。所以29岁以上的观影人群在选择影片上的多元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总结一:所以《悬崖之上》除了青少年,基本涵盖所有年龄层次群体,比较均衡,而《你的婚礼》观影人群只能大范围涵盖青少年和大多数年轻人,两极分化严重,这也决定了,如果提前参加点映,口碑倒折,公众知晓,《你的婚礼》根本很难达到现在的票房,而五一档已经过半了,《悬崖之上》累计票房(总票房)能否超越,就是时间问题。宣传方面《你的婚礼》在前期宣传方面,抓住伤痕青春文学为热点吸引年轻群体,在预告方面,用主演们的婚礼泪水告白让看预告片的年轻人感动,主演方面,选择了去年爆火的《想见你》的台湾人气偶像许光汉,以及出演过校园霸凌电影的偶像明星章若楠,这样一对俊男靓女的搭配,吸引力十足,不外乎,当前流量小鲜肉盛行时代下,年轻男女生们的疯狂追求。其次,这部电影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7夫,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线下,宣传力度要比《悬崖之上》要大的多。反观《悬崖之上》这部影片,在4月30号上映,虽然点映人数相对比较多,但是对于影片的宣传,主演们的宣传上,似乎并未引起人群的反响,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上映,因为这部影片的题材比较冷门,相比爱情片,如果一个人去电影院,因为之前习惯性的看爱情片,喜剧片,就会慢慢的拥有惯性思维,而这个时候冷门题材下的电影,就应该突出影片热点抓人眼球的内容宣传,如非如此,即使点映人数多,前期没有开分的情况下,大多数不了解的人都会惯性思维的选择爱情片,而对于一部好的冷门题材的影片来说,相对吃亏。这也正是为什么冷门题材更应该加大吸引人的内容宣传,提前抓住先机的理由。尽管当前《悬崖之上》口碑7.7分纹丝未动,口碑第一,但是由于前期对于冷门题材的宣传上,未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前期的票房不给力,被《你的婚礼》领先,两者现在相差1亿左右的票房,只能通过时间和好的口碑,让观众有信心,有想法的去支持,这似乎是为了以后能看到好的影片,为了以后投下的一票。观众角度很多人说是电影题材太冷门的原因,主旋律的影片在大多数人眼里,并不有趣,反而会觉得沉闷无趣,所以往往选择更加容易接受的爱情,喜剧等,这样的一种对于革命战争影片,谍战片的印象,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并不长,近几年出了许多影片,而拍成主旋律的影片大多是讲述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名人或者历史有名战役的历史人物。为了突出人物品格,大多是非常的直接,没有猜点,非常的干脆。而最近的大多数主旋律影片,比如,我和我的家乡从小的方面来突出国家政策下的人民群众生活变化的以及扶贫下的国家变化,相比以前要进步很多,但仔细观察,里面融入了许多喜剧小品的幽默元素,所以我们也可以解释,这对于谍战片来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当前人民接受的大多是喜剧片,爱情片。比如喜剧片《飞驰人生》,《夏洛特烦恼》,《你好李焕英》大多有相同的影子;爱情片《那些年》、《我要我们在一起》等;最近几年也出现了比较好的导演拍出的影片,相对于前面两种常见的题材,要不常见,探案片,悬疑片。国人最常看的是前两种,其次是探案片,和悬疑片,古装片,而能够处在最后的便是与革命战争有关的影片。而常拍的也大多是前面的几种,而能够考验导演能力的或许就是,悬疑片,探案片,战争片。而最难拍的便是战争片,第一不能显得呆板枯燥,第二情节不能太平淡,第三动作上要好看。而对于爱情,喜剧,探案,悬疑等,这些好像问题都不大,观众对于这几种的追求非常的松,而对于战争片的要求就非常高,而这也导致了它冷门的原因,放眼国内的谍战片,以及革命战争相关的影片,能拍得好的屈指可数,所以观影群众在选择上会有害怕,以及从众的惯性心理。看其他类型的影片拍得不好还能看,有美女有帅哥,有氛围,有悬疑,有特效等等。看谍战片,拍得不好就是瞌睡,平淡玩手机,浪费一张电影票。而导致观众有这样的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曾经拍得这种谍战片的品质让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当前的电视剧,有许多抗日神剧,同时对于相关类型的电影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让观影群众对此类电影毫无信心,不敢选择。所以这也导致了观众们需要等待电影点映的评分,才能做出选择,而其他影片却抢到了先机。谍战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且也需要观影群众的支持,没有好的导演去拍摄,好的剧本支撑,好的演员加入,好的其他人员的支持,好的用心的应用,往往只是为了利益而拍摄一些割韭菜的影视剧爱情剧,剧情狗血俗套的影片,那么谍战片的路会越来越窄,将没有人愿意去拍,也没有人去投资这样一种不被看好的题材,而想要看到好的谍战片片子的机会也将会越来越少,当一部电影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一些俗套的庸俗颜值的时候,国产影片就没有出路了。当一部影片开始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口碑取胜的话,国产影片还有多少好片。当没有好片子出来了,能看的类型越来越少了,影片还有多少价值,还有多少人愿意去电影院看国产影片。所以当《悬崖之上》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惊喜,我更加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感谢张艺谋导演,他给我们示范了什么是好片子,什么是更高的追求。在新生代众多导演中,他以71岁的高龄给他们上了一课,也给观众上了一课。那根据以上的分析,《悬崖之上》到底能不能超越《你的婚礼》呢?个人认为有点难度,五一档过半了,不知热潮褪去,回归工作学习生活的人们是否还有时间去支持这部影片,概率是非常小的,但是也不能没有希望,所要看的是今天和后天的数据,为什么好的口碑能够持续发力,这是因为观众已经开始厌恶烂片横行时代的现况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张电影票,支持好的影片,通过自己的观影感受来检验什么样的片子才值得看,来淘汰一些割韭菜的片子。《悬崖之上》单日票房的超越说明了,时代人民不允许烂片来糊弄人,他们支持好片子,带着自己的电影票去支持,不留给任何一部烂片一丝滋生机会。通过自己的投票,来决定自己未来是否能够看到更好的影片,来淘汰一些坏导演,坏剧本,坏营销。最后总结:当看到《悬崖之上》的观影年龄层次的数据的时候,就驳斥了一些谣言,《悬崖之上》确实是老少皆宜,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看,而且概率分布也没有很极端的两极分化,也适合作为一部爱国教育片,让孩子了解历史革命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险恶。值得一看,值得支持,值得为未来的影片做一笔投资。留下大多数人认为的一句话:有人说如果《悬崖之上》总票房没有超过《你的婚礼》,不知是观众的悲哀,好的导演、演员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也许是流量时代的胜利狂欢,也许是看脸时代的胜利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