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魏实际上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朝代。曹魏的皇位是通过夺取东汉天子的权力获得的,但最终曹魏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反而被#深度好文计划#司马氏篡夺了皇位。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种报应呢?实际上,司马氏的上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曹丕一系列行为的照搬。相比之下,西晋稍显幸运,至少它实现了对中国中原地区的统一。然而,司马氏上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的曲折远比曹魏时期要复杂。
在短暂的曹魏王朝中,死得最为悲惨,并且对司马氏造成了巨大伤害的,非曹魏皇帝曹髦莫属。他曾是高贵乡公,后来登上皇位。
曹髦是曹丕之后较为有血性且智慧的后代,他的文化素养也相当高。作为魏文帝曹丕的孙子和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曹髦自幼勤奋好学,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史书记载他有着曹丕的风范。曹芳被废后,司马师原打算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皇帝,但这一提议遭到了郭太后的拒绝。郭太后是曹丕的皇后,她担心如果立曹丕的兄弟为皇帝,自己便无法通过辈分掌管后宫。当然,她表面上的理由是不愿意让曹叡无后。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于是高贵乡公曹髦被立为皇帝。
曹髦展现了作为皇帝应具备的智慧。当曹髦抵达洛阳后,群臣前来迎接,他立刻下车表示感谢。尽管大臣们劝他作为天子无需如此,但曹髦谦逊地回应道,当前我仍是大臣。到达车门时,曹髦选择下车与大臣们一同前行。此时,又有大臣劝他按惯例可以乘车直接入内,但曹髦回答说,他尚不清楚太后召见他的目的,因此坚持与大臣同行。见过太后后,曹髦即登基成为皇帝。从这些举动来看,曹髦无疑是一个颇有分寸的人。
然而,经过高平陵事件后,曹氏家族的势力几乎已被彻底铲除。司马氏掌握了大部分朝政。曹芳在位时曾试图反抗,但未能成功,最终被司马师废除。此时,曹髦虽然不能完全称为傀儡,但也几乎成了半个傀儡。
曹髦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形势,因此开始积蓄力量。在登基为皇帝之后,他派人巡视各地,了解民情,慰问官员,并审理冤假错案。总体而言,这些举措颇有成效,也使他在地方上笼络了一批人心。天赐良机,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氏,迫使司马师亲自出战。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文钦最终战败,但司马师却被文钦的儿子文鸯吓得眼球掉落,生命垂危。于是,司马师召司马昭至许都,并将大将军印交给了他。
曹髦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同时指派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并着手策划宫廷政变。然而,这是曹髦的第一个失误,因其举动让对手有所警觉。历来打乱对方计划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而曹髦的旨意使司马昭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行动意图。因此,司马昭并未遵命留守,反而率军返回洛阳。面对司马昭的回归,曹髦为了避免更大的危险,只得任命他为大将军。这是曹髦的第二个失误,等于给了司马昭一个名分。其实魏国中仍有不少人心向曹氏,曹髦若能拖延一段时间,或许会对局势产生影响,甚至找到反击的机会。
曹髦以少康为榜样,立志成为少康那样的君主。然而,朝政逐渐被司马昭掌控,这让曹髦难以容忍。终于在甘露五年(年)五月初七,曹髦决意反抗,率领甲士讨伐司马昭。途中遭遇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及其部众,曹髦的随从喝退了他们,他继续前行。在南宫阙下,曹髦遇见贾充,亲自上前厮杀,贾充的军队几近溃败。此时,太子舍人成济询问贾充如何应对,贾充答道:“司马家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问什么?”成济于是上前搏斗,最终将曹髦杀死。实际上,贾充并未直接下令杀害曹髦,这显露了他的狡猾,成济成了替罪羊。
因为曹髦在群臣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再加上司马昭的部下弑杀皇帝,令大臣们难以接受。在曹髦安葬后,群臣愤怒不已,于是司马昭派人诛杀了成济三族。成济的兄弟们愤而脱去衣物,站在房顶痛斥司马昭,这对司马昭造成了更大的打击。
经过此次事件,再加上成济兄弟的行为,彻底毁坏了司马昭的良好形象。尽管司马懿和司马师的经营使魏国朝廷大部分认可了司马家族,但曹髦的惨烈行动是司马昭未曾预料到的。而贾充授意成济杀死曹髦,更是完全断绝了司马昭称帝的道路。司马昭依然希望自己的天下能长久,若背负弑君的名义称帝,会动摇司马家族的根基。最终,司马昭放弃了称帝的机会,将其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
曹髦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那百分之一的机会,他的勇气令人钦佩。在历代皇帝中,几乎没有人能像曹髦这样决绝。然而,他的行动最终还是欠缺深思熟虑,不仅打击了司马家族的势力,也使得曹氏彻底丧失了翻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