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尽管形式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或者,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甚至还出现了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就教育本身而言,这些家长要“摸索一条能够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确实触及了教育的本质问题,这些家长的实验、探索,对社会是有益的;即使是试错,也是一种悲情的奉献。因此,“在家上学”应该被视为一项有意义的教育实验。要让“在家上学”合法化,办法是有的:将其纳入义务教育的管理,由教育部门介入,有家长参与,双方达成一个合作方式,开辟出一个教育特区来推进这项实验。
现行教育体制确实是经过了“长时间”,但是,时间长度就能保证一个事物是正确的?这种辩护,就是鲁迅反诘过的理论:“从来如此,便对吗?”而且,现行教育体制是“实验”的结果吗?实验方案在哪里?主持了这项实验?试验范围多大?多少学校、学生参与了实验?实验结果在教育界内外接受过分析、评估吗?
利益固化越深,说明越是需要改革,但是,越是固化,拒绝改革的力量就越是强大。要教育体制认可、接纳“在家上学”实验,可能性很小。
美国的研究表明:“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公立学校学生的水平,在家上学很有可能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和形成有促进作用。”
“孩子适合做什么,他的天赋、能力和爱好在哪里?集体化的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现和识别的。而面对面的小班教学,可以观察孩子的变化,体察他的爱好、潜力和情绪。其实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发现我自己能做什么!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的出现的确有它的价值、合理性和必然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如是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此次调研()显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年至年,以年均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年2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