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无眼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授外公,移民不是办法,牛蛙之殇错在 [复制链接]

1#

这几天,一篇《牛蛙之殇》(后附文章)在中产阶级的家长圈中刷屏。说是一位68岁的退休教授,以字长文怒斥外孙从3岁开始备战“幼升小”,6岁时不堪中国式“牛蛙教育”重负患上抽动症,幼升小之际因“与祖父同住”遭小学歧视,全家愤然决定带孩子移民接受美式教育。

一夜走红的这位高智外公再次触痛了中国教育的痛点,引起家长们强烈的共鸣。

网友看法:

lovablefanny:感觉外公还是选择了逃避,认为去国外就万事大吉了,孩子还是要多关心,到了国外别再给他太大压力了,现在国外也不好混的。

kkmuterboy:外公的文章让我看得很揪心。作为一个北清复交里毕业的妈妈,真心搞不懂很多家长,国内的好学校很多,何必在这四棵树上吊死,以及何必在藤校吊死。孩子们的未来有无数可能。我跟孩子讲,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一要做到自己能达到的最好,二是要一直阅读。足矣!最后祝外公一家幸福快乐!

食纸懒虫:不是精神的问题,不要给孩子暗示,其实就是喂养的问题,我遇到好多这样的孩子,父母使劲给孩子吃很多的高蛋白,孩子消化不了,就积食,引起动风,希望你能及时给孩子调理脾胃,调整饮食,这样会好的,你放一百个心。

davyyew:文笔好,素养高,擅分析。可是身在山中,如何看得清山呢?″孩子要顶尖、不能输邻居″这座大山只要在,未来的生活终究会象走刚丝。

dvd_feng:难得有耐心看这么长的帖子,越看越不对头,破绽太多。虽然文笔不错,但还是不能惟妙惟肖模仿一个68岁的老人的文字,还需继续努力……

银都小狮子:写手文笔不错,可惜毕竟不是一个68岁的教授外公本人.

轩映流霞:为了委婉的表达出投资移民这个最终目的,洋洋洒洒铺垫了这么一大篇也真让人无语....

无论这篇文章是不是真实的,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海乃至全国幼升小,或者说孩子求学的现状。但是,当所有媒体试图用这种冲突和痛诉来博眼球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问题真的都在教育体制吗?移民真的能解决一切吗?那些无法移民的孩子怎么办?牛蛙式成长路线就是最好的教育?

做父母最怕就是坐在井底以为头上就是整个世界。最怕就是以自己短浅的目光去决定孩子的未来。

就像教授外公笔下的这个妈妈,我真的不知道她所谓“行之有效”的教育,是怎么想到的?未来孩子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请用脑袋去想一想!是拥有学习的热情,能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是保持好奇心,能够不断地去创新;是因为兴趣而热爱,能够一直专注而坚毅;是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是有个性、有爱,能够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这一切,你的KPI能让孩子拥有吗?牺牲童年就能得到回报?

过于急功近利孩子也会输,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夭折在路上。超前教育要适度,不要忙坏了父母,累坏了孩子。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会玩孩子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培养天性才是关键。让宝宝有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才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而在宝宝的脑力和智力都不具备和完善的情况下,费尽心机让宝宝死记硬背的知识,可能到了学习的正常年龄只需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完全掌握。这样的话,既浪费了父母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还有可能让孩子提前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得不偿失。所以对孩子的超前教育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因为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忙坏了家长,累坏了孩子。

做好海外教育规划,移民不一定就是出路。

专家表示,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和国内有较大的差别。除了语言上的不同,采用英语授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兴趣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无论是移民教育、还是单纯留学,都应在出国求学前,应做好规划。

而对于出国的时间和留学年龄,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并且应该注重出国前,在国内接受教育时期的信心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社交能力的养成。

牛蛙之殇

我今年68岁。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素不服老!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脸上、心上,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显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地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是的,提前三年。

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孩子的妈妈,我女儿,公务员干了十多年。希望外孙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牛蛙模式”的计划,率先狠下心来让孩子放下口里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学起就在国外生活读书,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他没有我女儿那么激进,却也不怎么太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

我本人,之前在科学院研究院担任教授,退休后唯一一件工作就是陪外孙成长。因像我们这样家庭,第三代能否成才,决定着我们这一辈或者我女婿女儿这一辈,我们所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很不幸,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外孙的教育问题上,我选择站在女儿这一边。

我搞了一辈子研究,做了一辈子学术,我不迷恋权贵,也不迷恋钱财,但有一点是我所始终秉持不弃的,那就是家学。

我曾做过一个社会研究:在近百个中产家庭里,往上翻三代,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但却都是比较有文化积累与文化觉醒意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就是底子的薄厚而已。有句土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历史中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但不幸的是,前者是注定,后者是宿命。

比如众所周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有极其深厚的家学背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自不必说,林徽因的父亲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治部部长、北京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等要职,还创办过学校。

就连现在很火的年轻人高晓松,都有一群搞科研、毕业清华的亲戚。这就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传承总规律。

今年高考时,我看到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级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我惊叹于这个学生睿智,在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我用了半辈子才看穿的本质。我也恐惧于他的早熟,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我忍痛割爱,支持小外孙走上“牛蛙道路”的原因。我知道这样会让他丧失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得可贱。

这三年,我们整个家庭的精力都在这个小娃娃身上。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她妈用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满了。我女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KeyPerformanceIndicator”。她说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早在之前上幼儿园时,孩子他妈妈便主张让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认为起码等到上小学时,孩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好背景,更具竞争力。

而孩子爸的意思是希望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他尽情地去学他喜欢的足球。等到初中再计较学校好坏。女儿一听就炸了,立马反驳道:“这是逃避,而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如果现在去一般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小初升根本没有机会去好的学校!”

我知道她的担忧所在,因为在上海,从公立学校考上复旦这类名校的机会,基本都被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里。而这些重点高中的名额,又基本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医院打针吧”,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到了培训班,他妈妈走了,他给老师说肚子痛,并加了一句“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给我外公打。”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

“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那到时候你就能陪我玩了?”

我笑了笑:“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

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就这样,我们剥夺了外孙几乎所有本该拥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女儿在不间断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