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无眼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封北京流调,多少人被刷屏段子骗了 [复制链接]

1#

作者丨山野

前段时间,北京出现本土疫情,其中一名确诊病例引发了众议。这位患者今年34岁,在从北京前往宁波出差期间,被检测为新冠阳性。随后官方公开了其部分行动轨迹,让所有人为之感慨,甚至同情、心疼......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流调内容:工作日期间,他朝九晚五,从顺义跨区到海淀上班,倒两班地铁,往返通勤三小时。到了周末,会陪孩子上早教班,带孩子吃饭、逛超市和游乐场。12月22号早上,由于考研需要阴性证明,他在北京做了核酸检测。当天下午又搭飞机到宁波工作出差。直到第二天凌晨,他被通知检测结果为阳性。据传,他和父母妻儿住在北京一处70平米的住宅中,这对一家五口来说或许有些拥挤。同时,他考研报考的学校是清华,难度高也就算了,不曾想都临门一脚了,竟还闹出了确诊。中年、考研、蜗居、通勤3小时、带娃、出差、新冠......当这些关键词汇在一起,共情或同情的人,难免会觉得他太惨了、太难了。紧接着,一些渲染世事艰难的段子,也在朋友圈广泛刷屏。“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也有人以「过来人」身份,诉说着这个人考研成功与否,都不是一件好事。“考不上痛苦,考上了也痛苦。”“学费贵,而且在职读书超级累。”我理解这些说辞很容易戳中大家的内心。疫情之下生活不易,成年人的每一步,说白了都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可话又说回来,全网充斥悲观论调,一味地贩卖焦虑渲染苦难、借用别人的经历诉衷肠......这对当事人来说,真的合适吗?又或者,人云亦云的「碎银几两」,在别人眼里说不定是「*金万两」。01如果换个思路,这位确诊病例的处境,未必有想象中那么糟糕。这里援引下

美食家大雄的理解。首先,34岁未必意味着中年危机,也可能是突破职场瓶颈的事业上升期。其次,一家三代人住在70平米房子里,算不上蜗居,更谈不上逼仄。更何况,在北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夫妻收入稳定,还有老人帮忙带小孩,日子算是踏实且很有奔头。再次,他还懂得照顾妻子,把房子买在了离妻子上班近的顺义。周末抽时间陪孩子上课,起码证明没有缺席孩子成长,不是丧偶式育儿,是个好爸爸。来源:

美食家大雄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多年后报名考研,说明人家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安于现状,是个很上进的人。报考清华的在职研究生,更意味着收入能承担高昂学费,以后的同学也将成为人脉资源,为日后的事业做铺垫。一言以蔽之——他的奔波,并不是「慌慌张张碎银几两」,而是有着「*金万两」的可能性。来源:

美食家大雄看到这,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或许没我们想象中那么惨,相反活得很励志。辛苦的通勤、在考研和工作之间斡旋,其实都是在赚取未来的筹码。和每一个咬紧牙关、积极向上的成年人一样,大家都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用心经营生活,努力工作创造价值,走出舒适区去实现更好的人生。只是在成功前,多少会经历一段煎熬的时期,又或者有一场意外让你猝不及防,但调整状态后,我们还是会面对风雨迎难而上,争取让日子一天天变好。那些真正努力的人,或许并不希望自己被包装成悲惨的人设。在他们眼里,这些经历,不过是在和困难打交道,是打怪升级的必经之路。与其上来就用怜悯的眼光可怜别人,不妨用尊重和佩服的目光,看清努力背后的真相。来源:

美食家大雄02还记得疫情之初,居家的人们每天刷着最新数据,看着相关新闻,心中难免烦躁不安。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仿佛生活也跟着丧失了斗志,精神有些萎靡。医院的一幕,安抚了人们的不安,唤醒了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希望。在医疗条件并不完美的环境里,一位感染新冠的年轻人在认真读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籍。他全神贯注沉浸其中,无视了周围的嘈杂和病*的可怕。读书哥在回家过年期间感染了新冠。或许也有独木难支、无依无靠的时候,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靠一本书的陪伴治愈内心。别人看到他住在简单的方舱里,可他在眼中,书中自有*金屋。那一刻,人们不会觉得他很惨,只会为这份淡定乐观的心态所触动,并将这份心态带到自己的生活。不得不说,一个人看待事情的视角真的很重要。无论是乐观悲观,还是积极消极,都在微妙地影响着事态的走向和发展。其实,读书哥爆红期间,医院刚刚设立,一切尚处在完善阶段。且不说住在其中的患者难免迷茫,连千里之外的我们都会为之担心。可这时,读书哥的淡定和自持,不仅让他顺利战胜病魔,也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信念。虽然眼前很难,但不要绝望,更不要泄气。只要大家按部就班做好眼前事,春天一定会如期来临。03今年夏天,湖南女孩钟芳蓉高考成绩分,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原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却被有些网友狠狠泼了冷水。有人说学考古不好,穷人家的小孩不要去学当什么诗人,应该选实用、容易变现的专业。有人直接给考古专业扣上了「天坑」的帽子,直呼女孩的未来可惜了。虽说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这种「为了你好」的高高在上的立场,实在是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他们不知道,有的人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做这一切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是为了取悦自己,追求理想和初心。可这时突然有人急得跳脚说,你这专业不行,不赚钱,没前途,然后大肆嘲讽一番,以过来人身份分享一波成功学案例。挺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争先恐后地给钟芳蓉送去礼物。因为我们深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追求六便士的人,可潜心仰望星空,与名利场保持疏离的人实在稀缺。这种理想,需要被守护和尊重,更需被呵护和善待。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所谓的「好心人」。你的某个爱好、擅长的领域和工作、婚姻观和择偶观......都免不了被人评判。他们总是皱着眉头替你担心,然后指手画脚,最终苦口婆心地说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他们并不知道,最需要心疼甚至怜悯的,或许是他们自己。就像北大考古系女孩如今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正在朝着自己努力的方向继续深耕。而那些口口声声嫌弃专业冷门的网友,早已消失在众声喧哗中。04记得霍金去世那天,朋友圈掀起了刷屏狂潮。有的人拿出《时间简史》缅怀、有的人感到无比的惋惜、有的人感叹他的身残志坚。这些耳熟能详的标签,最终将霍金指向了一个苦难者的角色——他天赋异禀、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可惜天妒英才,始终没有被世界善待,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经过多方面了解,才意识到现实中的霍金,和人们在朋友圈刷屏悼念的霍金,未必是同一个人。他不是不苟言笑的科学家,不会因自己的疾病而怨天尤人,反而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学术之外,他会去客串电影和电视剧,在里面和昔日的老朋友坐下来打牌唠嗑。哪怕平时需要借助计算机、用面部肌肉和眼球抽动才能发出声音,可他还是玩摇滚,参加音乐节,演唱了自己的单曲。虽然他的身体只能依赖轮椅,可心灵和头脑却是无比灵活可爱。在和各大名人见面的时候,他会俏皮地操作轮椅轧别人的脚。他还喜欢和其他科学家辩论物理学理论,甚至会为了黑洞原理打*......所以啊,当人们因霍金的离开,抱怨命运不公、倍感悲凉的时候,或许也该想想那个真实的霍金,会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死。正如一名读者所说——“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他自己做到了,把好奇心保持到了70岁。相比之下,我们多数人到了二三十岁,就会用种种理由让自己接受现实,日复一日,更机械,更犬儒,更装腔作势......不断重复着自己以为正确的经验,最后一步步活成了自己的影子,忘记了初心。”无论是被确诊的34岁成年人,医院里的读书哥。无论是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芳蓉,还是成为浩瀚宇宙群星的霍金......他们的经历和际遇,或许充满了挑战和变局。可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应该在多灾多难之年,成为鼓励大家好好经营生活的养分,而非带来焦虑和恐慌,让人觉得世事艰难,人间不值得。在困难面前抱怨何其容易,但知道生活真相却依旧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与其在未知事态全貌时盲目觉得别人很惨,不妨为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坚持的态度鼓鼓掌。毕竟我们已经走过年,而年到底是苦尽甘来还是挑战重重,目前不得而知。但我始终相信那句话——悲观者或许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