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无眼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眼科团队NEJM发文,介绍S [复制链接]

1#
近期,医院眼科戴荣平教授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新影响因子:74.)发表文章CentralRetinalArteryandVeinOcclusion,介绍了视网膜动静脉阻塞1例。作者:吴婵,戴荣平*病例简介患者女性,17岁,以“右眼视力突然下降2天”为主诉就诊于医院眼科门诊。患者4年前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口服美卓乐、复方环磷酰胺片及纷乐治疗后,全身情况稳定。2年前自行停药,改为中药维持治疗;6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性头痛症状;2天前出现右眼视力骤降而至医院就诊。眼部查体:最佳矫正视力右眼光感,左眼1.0;右眼瞳孔轻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可见右眼视盘水肿,视网膜动脉明显变细,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大量浅层及深层出血,视网膜灰白水肿,*斑区可见樱桃红点(图1)。▲图1患者门诊就诊时右眼彩色眼底照相(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及狼疮抗凝物均为阳性,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清补体降低。后续多次重复检测均提示患者狼疮抗凝物阳性。综合检查结果确诊为SLE相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导致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retinalarteryocclusion,CRAO)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患者确诊后于免疫内科进行积极的全身治疗,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凝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全身情况逐渐好转,但右眼视力无改善。6个月后复查,示患者右眼视神经萎缩,眼底所有血管均呈白线状(图2)。▲图2患者治疗后6个月右眼彩色眼底照相(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评论SLE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视网膜大血管阻塞。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相对常见,表现为视网膜棉絮斑,可伴有视网膜出血。文献报道,SLE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生率约为3%~29%,其发病率与人群及疾病活动性有关。视网膜大血管阻塞则较为罕见,可表现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或视网膜动脉阻塞,而同时发生CRAO及CRVO者更为罕见。该患者曾在诊断SLE后进行了规范化治疗,但全身情况稳定后自行停药,导致了病情复发,同时发生了CRAO和CRVO。患者就诊前6个月有间断性头痛症状,就诊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较高,且多次检查狼疮抗凝物均为阳性。提示SLE患者视网膜大血管阻塞可能与APS有密切联系,且可能与疾病活动度及神经精神性狼疮有关。但由于相关病例较少,确切结论需进一步研究。CRAO合并CRVO是SLE非常罕见且极为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其可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故患者常首诊于眼科。及时诊断并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以及预防对侧眼发生类似病变具有重要意义,需引起眼科及免疫科医生的高度重视。SLE引起的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虽既往有少量报道,但本例患者眼底图片精美、全身检查完备、随访完整,有助于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亦可为后期接诊类似患者提供诊断思路。该患者的快速诊治得益于眼科与风湿免疫科医师的密切配合,期待未来建立更多的跨学科合作,推动全身性疾病相关眼底病变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作者

吴婵

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一带一路眼科联盟委员。研究方向为眼底病的诊治。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协和-清华创新基金等4项。

通信作者

戴荣平

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眼底组副组长,临床药理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代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有国内外专利8项。主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多模影像图谱》。

本期栏目主持人

张潇

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师从眼底病专家董方田教授

主要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方向的研究,对各种眼底疾病,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在各类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现以第一作者发表各种论文2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翻译著作3部。

编辑:刘洋赵娜审校:李娜李玉乐董哲监制:吴文铭本文授权转载自“协和医学杂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