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李佳琦、薇娅、罗永浩、黄景瑜、汪涵……年开年至今,帮饱受疫情之苦的各家车企带货卖车,成了各位直播名流们的新生意。然而这些在吉利眼里都是小菜:李书福亲自出马,先后为吉利旗下两款新车领克05和极星2,各拍了一期试驾视频。可谓是千亿身家,卖力带货(虽然不是直播,是先拍后播)。领克是个年轻的新品牌(年成立,年开卖),但如今已经为大家熟知,大街小巷上时常能看到。而极星就不同了,作为新品牌单飞只比领克晚一年,但公众知名度还很低,首款真正的量产车极星2还未正式交付。(Polestar被沃尔沃收购后,车队改名CyanRacing)极星其实不算新品牌,但说是老牌子也不合适。怎么说呢?年,一个瑞典人成了一支赛车队FlashEngineering,使用沃尔沃赛车参加瑞典房车赛。年,这支车队易主并改名Polestar,并开始成为沃尔沃御用改装厂,为沃尔沃改装高性能民用车。年,已经归吉利集团的沃尔沃全资买下Polestar品牌及民用车改装部门,Polestar赛车队则更名为CyanRacing独立运营(但仍保持着和吉利集团的联系,现在与领克合作参加WTCR赛事)。(现在的Cyan车队转而与领克合作)年,Polestar突然宣布将脱离沃尔沃,成为吉利集团旗下一个新的独立品牌,极星。在吉利集团安排下,Polestar从沃尔沃改装厂摇身一变,成了定位沃尔沃之上的电动车品牌。你说它是新品牌吧,Polestar这个名字年就有了,前身年就成立了;但你说它是老牌子吧,它现在的业务变成了造民用车、造电动车,这些对于它来讲也是头一次。(Polestar旧logo)(极星1,新logo去掉了蓝色背景)极星推出的第一款车,是售价高达万元的双门混动轿跑车极星1。而极星1实际上基于年的沃尔沃ConceptCoupe概念车,后者其实是沃尔沃现款旗舰轿车S90的预览版,只不过量产时放弃了双门Coupe造型,回归到正常的四门轿车S90。沃尔沃S90之后并没有推出过双门轿跑版,于是ConceptCoupe这个造型才留给了极星1。钢+碳纤维,没办法的办法其实极星1继承的不仅是设计。大家都知道,从头研发一款新车费时费力费资源,于是大型车企都在搞平台化通用化。极星出身沃尔沃、身在吉利账下,自然直接借用了吉利和沃尔沃现成的SPA平台,即沃尔沃S90使用的平台。问题来了,SPA平台现有产品沃尔沃S90和XC90,都是定位舒适、售价几十万元的四门轿车/SUV。虽说对于沃尔沃品牌来讲已经是最好的旗舰平台,但用来打造一款售价万元、高性能取向、作为极星品牌光环的跑车极星1,够用吗?不够。(图:polestar)去年末,届欧洲车身大奖(EuroCarBody)揭晓,极星1与宝马X7共享了PremiumSegment组别大奖——但是别急。当极星1的白车身(BodyinWhite,BIW)结构被EuroCarBody完整披露时,你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纠结与无奈的设计。在宣传中,极星大力宣传极星1使用了碳纤维车身,碳纤维是一种轻而坚固的高成本材料。但实际上,由于SPA平台本身的局限,极星1白车身的整个下半部分都由钢材制成,和S90的车架下半部基本相同,只是被截短了~mm。(中间被重点宣传的“蝴蝶形”碳纤维十字部件,其实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加强件)碳纤维材质是车侧到车顶的上部车身,以及车身外覆盖件(车门、前机盖、尾箱盖、翼子板等),因为这些是极星1与沃尔沃S90造型不同之处。另外在钢制下部车身的中央,为了平衡车尾电池重量,增加了一个蝴蝶型的碳纤维加强件,乘员舱前部横梁也用了碳纤维。整个白车身,下半部基本是钢、上半部基本是碳纤维,铝材仅少量出现在悬架塔顶这样的典型铸铝部件上。钢材、铝材、碳纤维,越来越轻,也越来越贵。极星1罕见的用钢与大面积碳纤维混搭,但在沉重钢材拖累下,即便不计成本般的多用碳纤维,最终BIW重量仍达到了kg/kg(不带/带外覆盖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极星1的BIW,比和它大小相仿、但是四门的宝马3系、奔驰C级都要重个几十千克;比极星1大得多,但使用全铝车身、未使用碳纤维的捷豹XJ,BIW重量不过/kg。极星1的白车身重量,已经相当于几十万元价位主流(用不起全铝)SUV的白车身。这样多的碳纤维比例,却换来了这么重的白车身,原因是要获得惊人的刚性吗?很不幸,也不是。极星1的车身静态抗扭刚度为牛米/度,对于这个级别来讲绝不丢人、但又不惊人——尤其是鉴于极星1以这么多的碳纤维作为代价。对于年的百万级别跑车,左右的抗扭刚度,只是正常稍稍偏上一点的水平。聪明的你,应该能还原出极星1车身设计的纠结了:极星手里只有沃尔沃现成的SPA平台,但之前SPA平台上最贵的也就是XC90,全钢结构完全撑不起万元级的跑车。从零开始重新研发一个新车身?车还没开始卖就得把裤子赔光了。于是极星只能闷头用SPA平台,除了钢制下部车身没办法动,极星1上所有与沃尔沃不通用的部分,都被不计成本般通通换成碳纤维,试图尽可能弥补SPA平台先天的“不够格”。然而结果依旧不理想,一个好的白车身,不可能靠后天弥补先天来实现。要保证作为高性能跑车所需的刚性,极星1即便疯狂使用碳纤维多到成本爆炸,白车身依然明显超重,而车身刚性这才将将达标。所以你回过头看极星发布的官图,会发现极星总会找一个聪明的角度,把钢制下部车身“藏”在碳纤维背后,主动凸显极星1车身的碳纤维部分。(碳纤维后车身部件,图:Polestar)有这么一个白车身作为基础,极星1最后的整备质量高达2.3吨!要知道这已是一辆中大型SUV的重量,甚至超过比极星1大两圈的宝马8系(2.2吨)。实际上,同属混合动力,4.6米长的双门轿跑极星1,与5米长的三排座SUV理想ONE一样重。即便极星一再强调这是一款GT跑车,言下之意就是会更重、赛道不重要、公路舒适优先,但即便以GT的标准来看,极星1也超重了(前面说的宝马8系也是GT)。假如极星1只是一辆主流价位车型,稍稍超重倒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对于一辆售价与保时捷相当的极星品牌光环,尴尬的车身设计和超标的体重就难以被忽视了。“Model3杀手”的自杀极星对开山之作极星1寄予厚望,它被放在专属的成都工厂生产,周边还建设了交付中心和测试赛道,供车主提车时现场体验。但很显然,一款万元的双门轿跑,用处是作为品牌光环,而不可能作为支柱。紧随其后,台州路桥生产的极星2将在今年中交付,就是李书福出镜带货的那款新车。极星1负责吸引眼球,极星2当然是用来收割销量,所以这是一款标准的四门三厢纯电动轿车(极星官方称五门,因为极星2尾箱盖为掀背式开启尾门)。从极星1到极星2,混动到纯电,然而整个吉利集团,并没有现成的专为纯电而开发的平台架构。吉利集团从零开始专为电动车研发的PMA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未诞下量产车型。所以极星2,和吉利集团其他的电动车产品一样,是基于燃油车平台改进二来。极星2的基础,是吉利沃尔沃共享的CMA模块化平台,即与XC40、领克、星越等同门。俗称,油改电。公平的讲,由于CMA平台是年才启用的新平台,对于混动、电动动力预留的设计其实比之前的老平台更多,所以纯电的极星2表现肯定要强于之前那些仓促改来的“油改电”骗补车。极星2在4.6米长的车身上装下了71kWh电池包,在具备5秒破百性能的前提下,NEDC标准续航为km,可以说一只脚够到了当前新款纯电动车的续航及格线。但极星2给自己选择了一个过于强大的对手,特斯拉Model3。从一开始,极星就不断给极星2塑造“Model3杀手”的“人设”,前期发布和营销活动几乎处处带上Model3对比。然而等到如今,极星2真的即将投产交付,却发现面对着国产低价的特斯拉已经几乎没有优势。有人说纯电动车不能只看续航,这是实话,但前提是比较的双方续航相差不大。极星2定价41.8万元,而现在这个价格已经能买到Model3顶配的Performance高性能版。不仅动力强得多,km的综合续航也超过极星2的km。更不要说,如果看重续航,km的长续航版Model3只需要34万元,续航比更贵的极星2多出足足一半!而假如你觉得极星2的km续航就够了,最便宜的Model3已经降至27万元并仍有下降空间。无论怎么比,极星2在续航/价格方面的劣势实在太大,大到其他方面有何等优势都不足以弥补。那么续航之外,极星2有什么优势?(hlins+Brembo+PZero,奢华)Polestar毕竟赛车出身,极星对于性能操控信心满满。在赛车时期,Polestar与顶级高性能改装避震厂hlins建立了密切联系,即便如今极星换了新的身份,仍能获得hlins专为其定制避震器的“VIP待遇”。售价高昂的极星1自然不会落下,极星2也配备了hlins的前后DFV双流阀减震器。这套避震系统拥有多达22段调节,可调范围达到了50%,堪称改装玩家梦寐以求的装备。除了避震,极星另一个重点宣传的性能配置是Brembo刹车卡钳,虽然比不上极星1上的akebono,但也是鼎鼎有名的大牌了。然而,别急着激动。首先Brembo卡钳仅限前轮,后轮不管;其次这一切需要你在41.8万元的车价上,再添4.2万——对,都不是标配。这4.2万元,还能换来更大一寸的轮圈、金色安全带、一些黑色部件、一些金色部件。值与不值的问题先放在其次,毕竟一套hlinsDFV避震在改装市场就值数万元。但问题是,首先hlins避震是一个改装品牌,并不是多数人需要和能接受的。这突出表现在,和你想象中端坐车内轻按按钮的空气悬架、DCC悬架不同,这套hlins避震那精细的22段,是需要你自己下车手动调节的。而且,极星1的hlins避震是标配,调节器被放在了塔顶预留位置上,你掀开机盖就能动手了。而极星2因为先天结构的原因,你得把手伸进车轮内侧直接拧避震器上的调节旋钮,对,调四个轮就得伸进去四次。(极星1的hlins避震调节)(极星2的避震器调节位置)对于那些硬核改装玩家,这也许是快乐的动手过程。但汽车改装圈之所以小众,当然是因为——大多数人不需要。更不要说,极星2身为一款标准意义上的家用电动轿车,它所面对的群体本来就和痴迷改装的petrohead们交集甚小。宣传的时候说hlins避震强、Brembo刹车硬,然而真到选车环节你才发现,首先这些得加钱、加不少钱,其次这些东西虽然厉害,但对于家用车过于麻烦并且自己根本用不上。而刨去这些闪耀的装备,极星2面对特斯拉,真的能有所谓“传统车企的操控优势”?要知道Model3不是ModelS,造了快十年高性能电动车的特斯拉,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知道傻快的选手了。Model3的操控表现,无论国内国外给出的评价都足够高。算下来,极星2面对Model3的优势,大概也只剩下内饰和品质,而这些要对冲掉续航、售价的巨大劣势实在不够。无效的积淀Polestar是一个老品牌,它有着二十多年的赛车历史,尤其还有着十多年的高性能车改装和生产经验。但极星是一个新生儿,它正在从事自己从未染指过的业务:大规模量产、纯电动、家用车。就好像一个做了二十年粤菜的大厨,自己当老板开了家徽菜馆,谁能保证大厨自己手艺高,新餐厅就能生意红火呢?按照一般新品牌的市场策略,极星试图用高性能轿跑车极星1来打开局面,然而最终极星1在万元级的超高端市场上缺乏存在感;极星随后用主流四门轿车极星2来获取第一桶金,然而极星2在Model3甚至蔚来等对手面前竞争力匮乏。极星真正的希望,要等到使用全新PMA电动平台的极星3。然而PMA平台结出果实尚需时日,同集团还有领克、几何还有吉利自己都在等着用,极星什么时候能拿出PMA量产车是个未知数,能用同一个平台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考验着吉利集团的整体规划能力。来源:新华号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