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http://www.mvdtj.com/众所周知,世界上几大古文明,都很厉害。但是,唯有中华文明未曾间断,这是因为无论分裂统一,中华文明的魂魄,从来延续无虞。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天生就是个颠覆者,对中国历史来说意义重大。中华帝国的“大一统”和制度管理,他是设计师,也是祖师爷。
这样一个伟人,其地位和影响却一直被低估和忽视。
从史书记载就可以看出来,同是辞赋之祖,偏心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原封不动地收录了司马相如8篇文章,却只用了个字来记录荀子。跟其他杰出人物一样,他坚持真理却屡遭打击,德行高洁却经常招来非议(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这个表面爱斗、内心火热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
一
那既是一个“争、乱、穷”的时代,也是一个荷尔蒙泛滥的时代——春秋战国。
有的人崇尚武力,对冷兵器十分热情,他们认为,刀剑虽然不会说话,却能让所有人闭嘴。有的人勤于思考,伟大思想家频频闪现,几千年来,再没人能超越他们——
在荀子之前,哲学舞台上已先后有几位男主角——他们是孔子、孟子、庄子,还有老子(不是我)。似乎老天爷想让荀子尴尬,生活在前辈的阴影之下。可是,就连老天也没料到,荀子那么的不安分。
一切源于他的个性,他这个人博学、固执、不平则鸣。他痛恨那个时代昏庸的政治,无能的君主,还有无处不在装神弄鬼的神汉,痛恨儒生们的食古不化,庄子的狡猾诡辩。他控制不住自己的一腔怒火,往往见人便怼。
怼,在东北话中的意思是“顶撞、碰撞”,在河南话中的意思是“拼死、对着干”,在陕西话中的意思是“顶回去”,总之,这是汉语中极有硬度和强度的一个字。荀子的一生,怼得有些离经叛道——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基本上都被他怼了一遍,包括被神化的孔子和孟子。
不仅怼古人,对同时代的人,他怼起来更带劲。在那个欲多物寡的年代,他不循常规,怼出了一条新路。幸运的是,他在后半生遇到的几个君主,相对开明,给了他机会。50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开挂,从此照耀两千两百多年人类史。
发光,是因为热血,他对起得那几十年光阴,对得起天下。
二
从小,他是一个很听话的读书人。但随着年龄渐长,他个性中叛逆的一面显露无遗。
著书立说的时候,他勇敢地对传统儒学进行革新;生活中,他也变成了一个颇具质疑精神的人,总是用最精炼、最有攻击性的语言驳倒对方,令人哑口无言。所以,后世尊称其为“怼神"。
他很长寿,足足活了75岁,折腾而闪光的一生。
我最近对他产生浓厚兴趣,很希望找到他的个人传记,类似《他改变了中国》《勇敢的心》那样的书,但是一无所获,他的资料太少了,完全无法跟他的巨大名气和伟大贡献相匹配。
那我就来给他打个CALL吧。
两千多年以来,他的一生以及他丰富博大的内心,正随着历史尘烟一起风化,消逝无遗。人们只能从他有限的文字里,猜想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悲喜进退。
那几十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他是赵国人,位置大概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安泽县一带。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是荀子故里,也是另一位名人蔺相如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过)。故乡对于很多名人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名词。有的人一辈子怀念故乡,写出了乡愁名篇,比如余光中老人。还有些人,在经历一番奋斗后走出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在各领域成名成家,却一辈子不曾回到家乡。交通不便、没有时间……那都是托词,实际上是心里有点小情绪,少儿时期遭受的种种苦难,让他想永远远离那个伤心地。
赵国对荀子而言,就是这样一片伤心地。他一身才学,在赵国奋斗了大半辈子,却始终不为所用,甚至连公务员系统都进不去。深爱祖国的他,直到50岁的时候,才忍痛离开赵国。
这是战国时期名士“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一个缩影。很多有追求的读书人,去国怀乡,跟荀子有同样的命运。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很多人都沉沦了。而他对学问近乎变态的追求,超过所有同辈之人,直追比他大70岁的孟子(孟轲)。
三
齐国是他老年创业的第一个目的地。
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战国,虽然差点意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然是七雄之一。打个比方吧,齐国跟那个曾经牛气冲天的、现在却荣光不再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特别像。
荀子的偶像,是带领齐国子民打出一片天下的姜子牙。姜子牙之所以创下不世功业,主要是他既懂政治,又深谙经济——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对各个民族,他的观点是美美与共,互相欣赏)。在他的领导下,齐国“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由地薄民寡的小国一跃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
后来又有管仲的大力改革,齐威王的励精图治,还有战国时期著名的“火牛阵”,齐国曾一度位居春秋时期“升级打怪能力最强国家”排行榜的首位。
齐国的故事深深激励着荀子的心,他有一个小目标,用自己的学识和理念,帮助齐国重现辉煌。
之前,荀子到赵国西南部的秦国找过工作,恭维秦国“治之至也”,但秦国的那些人太没眼光,根本对他不感冒,这让他上火。不得已,他只能学习先辈孔子和孟子,出国游学。他一路继续往东,翻过秦岭,再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他终于穿越中原大地,来到传说中的齐国。
对他而言,这个国家既是梦中的国度,也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栖息地。
他的思想在这里大放异彩。
当时著名的孟子老师辞世不久,齐鲁大地,儒风盛行,到处可以见到行色匆匆、神情严肃穿着复古衣衫的年轻人,每个年轻人都以孔孟的继承人自居,甚至你不说自己是儒士,都不好意思去相亲。
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齐国还设有“稷下学宫”,那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学术场所,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阐述,天下最有名的专家都抢着到这里讲学,哪怕只有三分钟,也能吸引顶级流量和无数眼球。每年学宫都会举办学术高峰论坛,由学宫主办发行的《千家争鸣》杂志,发行量一度超过百万份,可谓一纸风行,而学宫甚至在各国设有办事处呢。
荀子在他们眼里,既是一个外来客,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类,因为他的思想和观点,实在过于大胆出格。
虽然他也奉孔孟为师,自认儒家之后,但他跟传统儒学“性善论”的观点不一样。此前,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孟子主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一言以蔽之,天下之事,不管国家大事、经济社会管理、社会交往,都要靠个人的素养,要靠自觉。
荀子不同意,他认为孔老夫子、孟大先生都太太太理想主义。荀子更现实,他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认为“人性本恶”——
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必须靠后天的权力和法制来克制。
总之,这个世界靠人为努力,是可以治理好的,不要什么事都看老天的脸色,或靠个人自觉。基于此,在孔子“仁”、孟子“义”的基础上,他提出“礼”和“法”。
当时,孟子的地位,直追孔子,被认为是后者最虔诚的继承人。可是荀子不管,他只认理,不认师,他坚持做自己,信自己,真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
在一次学术论坛上,他甚至公开羞辱孟子及其“性善论”,认为自己才是孔子的正宗继承人(据说那次发言前他喝大了)。
这个来自异国的老头,简直狂得没谱了,做下这等极其叛逆之事,天下所有读书人,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最可怕的是,荀子的口才出奇的好,在讲坛上总是把别人怼得说不出话来,有一位颇负盛名的老学者当场就心脏病发,医院抢救。
可是,当时执政的齐襄王口味独特,对荀子颇感兴趣,认为他有能力对孔子以来的“百家争鸣”进行历史性大总结,称他“最为老师”,也就是在所有专家学者教授中,最牛的那一个。
对于荀子提出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理论,齐王更是赞不绝口,差点想拜他为相。
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太大,齐王只能任命荀子为学宫一把手——“祭酒”,也就是校长,要知道那是齐国,天下知识分子和学术骗子最集中的地方。这项任命可以说是非常惊世骇俗、打破常规了。
但这确实是最适合荀子的岗位。此后的几年,他与穿梭来往的各类学者频繁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也是在这里,他培养出了两个最有出息的学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虽然后来这两个学生反目,脱离同学关系,并在秦国互撕。
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荀子学说的襄助,嬴政的霸业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嬴政的暴政,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很多学者归罪于荀子,他们猛烈抨击荀子根本不是儒家的人。
齐襄王刚退位,一帮别有用心的人(主要是当时的儒家大宗)就死命排挤荀子。楚国的春申君(也就是这两年在影视剧中很火的黄歇)很仰慕荀子,主动向他发出了offer,“来,老头,到我碗里来。”
黄歇是一个特别有理想的人,总想造福天下百姓,而荀子跟他见面时,处于一生中最丰富完满的境界。他们在一起唠嗑喝酒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本页的厚书。
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场景,就是两个知己(无论男女)在一起看世界、看对方。
四
公元前年,齐国和楚国的边防检查站。一个年轻人陪着一个老人,正在办通关手续。
“名字?”边防检查员正在玩楚国明日头条公司出品的颤音,头也不抬,声音慵懒。
“荀况。”老人声如洪钟,边检员诧异地抬起头。眼前的老人,长须飘飘,神情笃定,就像一位活着的祖宗,令人肃然起敬。
“春申君不是要求你们微笑服务的吗?别忘了,你们可是国门和窗口单位哟。”老人仍旧笑着。
“您,您是到我们楚国弄啥哩?”检查员觉得这个老汉有些来头,便不再玩手机,反而声音有些颤抖了。
“听说楚国工作机会多,来看看。”老人说完,合上护照,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的行动显得有些迟缓,毕竟已经53岁了。人生最美不过夕阳红,他执着又从容。身边的年轻人是他的助理,名叫毛容易。
在踏上楚国土地的瞬间,荀子情不自禁地回头望了一眼,眼里分明有泪花。
“老大,别看了,越看越伤心。"毛容易扯了一下老人的衣袖。
如果世界上的烦心事、动情事,不看就能忘却,那活着也太容易了。他从内心里感激齐国,那是他闻名天下之地。之前在赵国,他没少往赵王身边蹭;再之前他曾为燕王出过主意(那时他才18岁),可是没人拿他太当回事。在那些掌权者看来,他跟大多数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没什么两样,都是被生活逼的。
他是著名的直脾气。对此,很多朋友劝过他:出来混,要学会隐藏自己。毕竟,人生很多时候需要伪装,需要隐晦。这让他很难受,改了,还是我自己吗?
怀才跟怀孕一样,都是隐藏不了的。但为什么,到了50岁,自己还是到处碰壁、一事无成?无奈之下,他决定到齐国碰碰运气,那是他最后的稻草。
在临淄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当齐襄王听过他的一番演讲,惊喜地朝他走过来的时候,他知道,这个人已经是自己的粉丝。
齐国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齐王的支持下,他一扫先前的暗淡,“三为祭酒”(同时任国立大学校长、社科院院长),一时风光无两。
那是他人生最带劲的几年,生活的日常就是不停地跟人辩论。咏春拳宗师叶问在比武的时候从来没有输过,同样,他也成了当时齐国最知名的“辩不倒”。每次辩论,都有数不清的市民观看,所有网站现场直播,靠着鲜明观点和新锐思想,他成了网红,到处是他的信徒。他的粉丝,亲切地称他为“怼神”
他要将自己的质疑精神进行到底,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拯救天下。
五
在他的怼人路线图里,孟子是一个重要目标。
那时候,孟子在天下读书人的眼里,是仅次于孔子的神。当时距他去世不过70年,很多儒生是见过他的,那些儒生经常接受采访,回忆孟子的绝世风采,褒奖他的重要贡献——“啧啧,老夫子好帅的。”“啧啧,老夫子好有才的。”
荀老师没有受这些新闻报道的影响,他很冷静,很独立。“盲目崇拜只会进一步将儒学逼进死胡同。”他忧心忡忡地说。
事实上,当时天下人对儒学的态度已经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读书人继续奉之为圭臬,但真正有权力的人,开始对实用的墨家、法家理论感兴趣。很多儒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