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无眼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顾央媒终于决定对哑巴演员出手,胡军 [复制链接]

1#

前言

在演艺界,有那么一套被行内人士公认的"四大金刚"——声台形表,这四项基本功里,声音的修炼被放在了头把交椅,可见其在表演艺术中的地位。扎实的台词功底,不仅是舞台表演的基石,更是能够为角色赋予灵魂,起到点石成金的神奇效果。

然而,在这个日进斗金、日酬能高达两百万的光鲜时代,不少年轻演员却似乎忘记了初心,他们的业务水平不仅没有随着名气的提升而增长,反而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年轻演员,有的竟然自视甚高,以为单凭一张漂亮的脸蛋就能在演艺圈里畅通无阻,对于修炼基本功这事儿,简直是懒得出奇,连自己的声音都不愿意使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被戏称为“哑巴演员”的群体,硬是把自己活成了配音演员们的“替身”,把自己的脸借给了别人的声音。

鞠婧祎:御用脸替演员

鞠婧祎主演的新剧《花戎》最近上线,但似乎除了她的粉丝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演技依旧让人不敢恭维,而且,她那被诟病已久的配音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剧中她扮演的天界天后,一个位高权重、威压八界的角色,开口却是一股子甜得发腻的少女音,这种割裂感,让人分分钟出戏。

这种现象,不仅让这部剧的口碑直线下滑,更让人对演员们越来越不重视自己声音的现象感到愤慨。

鞠婧祎自出道以来,出演了数十部电影和电视剧,但在这些作品中,只有一部是使用了自己的原声,其他的都是靠后期配音来弥补。而且,她还挺会玩,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了同一个配音演员:徐佳琪。这样一来,观众久而久之,还真可能误以为那声音就是她的。

但不管怎么玩,假的终究是假的。即使她出演的作品再多,观众对她的印象,也不过是一张模糊不清的面孔,没有任何记忆点。

配音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表演的不足,但过分依赖配音,反而会适得其反。这种依赖,就像是给表演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却忘了衣服下的躯体是否健全。它不仅掩盖了演员本身的声音魅力,更是对作品、对演艺圈、对观众的不尊重。

王鹤棣:与颜值不符的声音

配音在演艺界有时候确实能为表演增色不少,但如今,一些表演水平仅能算是勉强及格的演员,却依靠配音和角色的光环,被他们的粉丝捧上了天,硬是吹成了"演技炸裂"。这种现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拿王鹤棣来说,他凭借在《苍兰诀》中饰演的"东方青仓"一角,一炮而红,让年仅23岁的他就有了自己的代表作。但说实话,《苍兰诀》之所以能火,更多的是因为剧中的特效、情节、服装、运镜等各个方面的专业制作,这些才是真正让人称赞的地方。

然而,王鹤棣的粉丝却不这么看,他们在网上不断地吹嘘自己偶像的演技,甚至说他的原声表现进步巨大。

但事实上,王鹤棣从出道至今出演的五部电视剧,就没有一部是使用自己的原声出演的。剧组不是没有尝试过,但王鹤棣的原声一出来,那口齿不清、川渝口音极重的发音,简直让人分分钟出戏。

剧组没有办法,只能请配音演员来修饰。

在影视剧的幕后花絮里,王鹤棣那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简直能把整个剧组的气氛都带跑偏。想象一下,原本应该是感人至深的苦情戏,他却能神奇地将其演绎成一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这种“特殊才能”,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王鹤棣若是想在演艺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往更大的舞台上发展,那他可真得下一番苦功夫,好好打磨自己的基本功了。否则,怎么对得起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粉丝们呢?

许凯:靠配音而活

自从《延禧攻略》这部电视剧让他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后,许凯似乎就和配音演员绑在了一起,形影不离。不同于一些新晋演员,许凯已经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六年,但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他出演的所有影视作品,竟然没有一部是使用自己的原声,这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不论是古装剧、民国剧,还是现代偶像剧,许凯总是无一例外地使用配音,成了配音演员的"专业脸替"。最近,他出演的电视剧《迷航昆仑墟》上线,原本粉丝们还对他是否会使用原声抱有一丝期待,但结果却不出所料,依旧是熟悉的配音配方。

有些粉丝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会找各种理由开脱,比如说演员自己的声音肯定不能保证匹配角色,或者他只是为了演好戏,为了影视效果才无奈使用配音。但这样的理由,显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配音作为一种修饰手段,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为角色增色不少。但像许凯这样,不论古今,不论角色,都需要配音演员来"拯救",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如果连基本的功夫都不愿意下苦功去磨练,那还能指望谁呢?这就像是在舞台上,没有扎实的功底,又怎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自家粉丝,也只能在一边干着急,他们满怀希望地期盼着,盼望着下一部作品,自家偶像能够用上原声,能够展现出真正的演技。

唐嫣:“老戏骨”也需要配音拯救

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新生代演员依赖配音也就罢了,毕竟他们还有成长的空间。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些资深演员竟然也加入了"哑巴"行列,一哑就是十年,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拿唐嫣来说,她主演的影视作品多达二十几部,其中竟然有二十三部是靠配音来拯救的。这样的记录,绝对称得上是"老脸替演员"了。最近,她主演的一部古装剧《燕云台》上线,观众一听那熟悉的声音,就立刻对味了——还是那个经典的"乔诗语"配方,保证满满的少女感。

唐嫣出道已经二十多年,按理说,她的台词功底应该已经炉火纯青。但现实却是,她似乎已经对自己的台词功底放弃了治疗,选择了"躺平"。

其实,唐嫣的原声并不差,她完全能够做到完整无误地传达角色的情感。但遗憾的是,一直到《燕云台》,她都不喜欢使用自己的原声。

最近几年,唐嫣一直没有更新作品,面对粉丝的催促,她的回应是想要更多时间陪伴家庭。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细一想,却像是在敷衍观众。她这样的"摆烂"态度,不仅是对观众的不负责,更是对她自己演艺生涯的不负责。

大陆经济的蓬勃发展,与香港、台湾经济的相对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港台演员也顺应潮流,纷纷转战内地市场,参与影视作品的拍摄、综艺节目的录制,依靠着昔日的名声,继续在演艺道路上"吃老本"。与当下一些只靠颜值和流量取胜的年轻演员相比,他们的表演功底确实要扎实许多。

然而,这些港台演员来到内地发展已有多年,但他们的表演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升,反而出现了退步的迹象。他们的普通话依然带着浓厚的"港普"口音,这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被他们当作一种搞笑的人设来打造,试图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一次两次的炒作或许还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如果长期以往,这种做法难免会让人质疑他们是否真的尊重内地的观众。毕竟,想当年内地演员想要在香港影坛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学会粤语,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就像利智一样,她因为是从内地远赴香港发展,粤语说得并不流利,也曾遭受过香港演艺圈的排斥。

当今时代,香港影坛与内地演艺圈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让人不解的是,港台演员似乎并不需要精通普通话,就能在内地市场上大展拳脚,轻松"捞金"。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质疑:这是凭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对港台演员的宽容,似乎有些过头了,甚至助长了他们的"骄狂之气"。以香港艺人钟汉良为例,他在大陆出演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使用配音来代替。这种依赖配音的做法,似乎让他这些年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打磨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就在今年的新剧《今生有你》中,钟汉良难得地使用了原声,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一句带有浓厚港普口音的台词,不仅没有为他赢得掌声,反而成为了众多观众的笑料。这句"炸给那个姓孙的",让《今生有你》以一种喜剧的形式火遍全网,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而另一位港普代表人物陈伟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记者在镜头前询问陈伟霆,在自己的影视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什么时,他的回答让人有些尴尬。

当记者问到陈伟霆关于他在影视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时,他竟然一脸嬉笑,表示自己都忘了,还让记者去询问他的配音演员。这种态度,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陈伟霆不尴尬,反而一脸傲娇地对着镜头说,反正声音不是我的。这种轻佻的态度,无疑是对演员职业素养的极大讽刺。

我们对港台演员的宽容,真的是好事吗?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宽容体现了我们的包容心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了一些演员的懈怠和不思进取。就是我们的宽容,让这么多的演员心安理得地使用配音,仿佛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滥用配音的现象,已经成为了演艺圈的一种风气。

有人曾经说过,偶像剧这玩意儿,其实不太需要演员们在表演上下太多功夫,只要角色讨喜,外形亮眼,似乎就能轻松赢得观众的喜爱。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想之下,倒也并非全无道理。毕竟,如今无论是古装还是现代的偶像剧,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配音,仿佛配音已经成为了偶像剧的标配。

就拿让王一博一夜成名的《陈情令》来说,这部剧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期配音演员的加入,他们用声音为王一博的角色增色不少。然而,一旦离开了配音的加持,王一博的表演似乎就瞬间失去了光彩,被打回了原形。

在《风情洛阳》中,王一博的表现更是让人不敢恭维。他的台词含糊不清,仿佛嘴里总是含着什么东西,让人根本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与同剧组使用原声出演的黄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剧组中出场费最高的演员,王一博真的能够心安理得地收下这份钱吗?

去年夏天热播的《星汉灿烂》同样是一部备受好评的影视作品。然而,全剧看下来,观众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那些配角才是主角。因为在他们疯狂飙戏的同时,两位主角的表现却显得平平无奇,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吴磊在展现台词时,那表现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读课文一样,一字一顿,毫无感情可言,仿佛每个字都是硬挤出来的。至于赵露思,她的台词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不看字幕,你几乎听不清她在说些什么,就像是含着一块糖在说话,含糊不清。

当然,我们有坚持使用配音的演员,但同样也有那么一些演员,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使用自己的原声进行表演。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不禁要问:如果一个演员的声音条件并不理想,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要求他使用原声呢?这样的要求是否显得过于苛刻?

对于这个问题,老演员胡军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媒体问他,演员使用原声出演是否要求过高时,胡军紧锁的眉头仿佛在说,这难道不是演员分内的事吗?哪里谈得上什么高要求。

对于像胡军这样的老戏骨来说,表演不仅仅是站在台上,摆出各种神情举止那么简单,台词的表达同样不可或缺。他认为,如果在戏剧中使用配音,就意味着要从头到尾重新录制一遍台词,这样就很难保持与现场表演时的状态一致。在他看来,现场的台词输出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

在国内,对于影帝影后等重要奖项的评选,有一条硬性规定:如果不是使用原声出演,那么即便表演再出色,也无法入选。面对这样的要求,即便是像孙俪这样在《甄嬛传》中表现出色的演员,也不得不在评选时黯然失色。

孙俪在那次评选失利后,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苦练台词功底。她不断地练习原声,向专业人士请教,改善自己的呼吸和发音。终于,在《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剧中,孙俪以原声出演,她的表现稳定如泰山,最终一举拿下了视后的桂冠。

这充分证明了,即使声音条件再差,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练习来改变先天的不足。就像著名的影后周迅,刚出道时那鸭嗓的声音还让人记忆犹新。但周迅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不断努力,不断打磨自己的台词功底。她逐渐赋予了台词以节奏感和故事感,最终凭借在《风声》中的出色演技,以原声拿下了影后的荣誉。

而在演艺圈以敬业著称的李雪健老师,更是在声带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坚持要求用原声出演《流浪地球》。在李雪健老师那充满沧桑感和情绪渲染力的声音下,这部本就足以载入影史的作品,变得更加完美无瑕。

近日,广电总局针对演艺圈内演员过度依赖配音的现象,终于亮出了他们的"尚方宝剑"——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如果因为演员的台词功底不过关导致全剧需要重新配音,那么这笔费用将由演员自己来承担。这无疑是给那些台词功底薄弱的演员敲响了警钟。

广电总局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希望借此好好约束演艺圈内的一些乱象,让演员们能够真正地尊重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每一次表演。

配音这事儿,说实在的,偶尔用用也没啥大不了的,毕竟有时候为了整体效果,或者特殊情况,用配音来润色一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就在于,有些演员似乎把配音当成了救命稻草,完全依赖配音来完成表演,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如果一个演员总是依赖配音,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种现象是不是应该被取缔。毕竟,真正的表演艺术,应该是演员根据角色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表现,而不是让角色去适应演员的不足。演员应该做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角色中,都能够咬字清晰,情感饱满,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