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无眼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路逢故旧难识,笔落花笺反题没手机没电脑,
TUhjnbcbe - 2025/4/18 16:46:00
引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但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也让我们的双眼不堪重负。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被这些信息吸引,每天在地铁、公交甚至马路上,都能看见一波又一波的低头族。这样长久使用电子产品,导致中国的近视率越来越高。办公室里举目四望都是“四眼”,甚至很多小学生也因为用眼不当戴上了厚厚的矫正眼镜。当然,近视不仅仅是因为电子产品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我们没能正确用眼,要不然为什么在没有电子产品的古代,还是有很多人得了近视呢?近视是种病,在古代却只有读书人能得什么是近视?学术点说是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通俗点说就是用眼过度导致视线模糊,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因为近视人数太多,很多人对近视都习以为常,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事实上,近视却是一种早有记载的疾病。《黄帝内经》中,对于近视没有固定称谓,只将之归入“目昏”范畴,具体描述为“目不能远视”“能近怯远”。唐代时,将这种病症称为“能远视不能近视”症,名字虽然长,但那时候近视的人太少,这种称谓几乎用不上,因此以后诸朝延续使用各种称谓。直到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视却越来越严重,患病人群也逐步扩大,甚至连宰相和皇帝也中了招。研究病情病理时,“能远视不能近视”症的名字太长,才最终简化成“近视”,并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近视的具体表现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已经出现。而在清代的《目经大成》里,对于这种病的成因做了较为完善的介绍,认为近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和后天对眼睛的错误使用也脱不开关系。古代近视的人少,一是因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非常规律,身体也很健康,因肝肾亏虚出现疾病的概率比较小。另一个是因为他们穷,读不起书,更没有办法“享受”近视这种读书人才有的病症。当然,没有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也是古人近视少的一大原因。一根蜡烛能换五百斤大米,几个读书人能用得起?现在几乎遍地近视,在街上扔一块砖头砸到十个人有九个人都戴着眼镜。但在古代不同,中国古代会得近视的通常都是读书人,近视在当时是地地道道的“贵族病”。这很好理解,古代读书人要想有个好前程,就必须参加科举。而科举考什么?四书五经、文史经义。要想在三年一次的科举中拿到好成绩,就必须经日苦读,熟读诗书。白天倒还好,关键是晚上,大多读书人家境并不富裕,却又不愿意放弃夜晚漫长的时光,只能借着月光看书。为什么不用蜡烛或者油灯呢?因为穷。油灯使用的灯油通常是植物油或动物油,这些油脂既可以用来点灯也可以用来食用,因此古代百姓家中常常备着一些。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的油灯价格不算高也不算低,文一斤,夜晚燃油灯读书的话,大概一晚花费五文钱。听起来似乎不多,但很多读书人要把钱省着买书,因此只能委屈自己的眼睛了。蜡烛就更不用说了。大约到唐代,蜡烛才正式被发明出来,但是产量不高。因为当时蜡烛的原料是用一种白蜡幼虫的分泌物,非常稀少。到了明代,随着手工艺的发展,蜡烛的产量才大大增加。宋朝时,由于生产成本高昂,蜡烛的价格也高得惊人。宋朝的常料烛一根要文,而制作更为麻烦的蜡烛一根要文。按照宋朝的物价,10文钱就能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12.5斤粮,一根蜡烛能换到约斤粮食。如果看一晚上书,大约要消耗三根蜡烛,相当于0斤粮食。这样庞大的数字,即使家境非常富裕,也很难负担得起。其实,就算是家境殷实能够供得起灯油甚至蜡烛的读书人,在近视方面也不比其他人好多少。一是因为油灯和蜡烛的光芒实在太过昏暗,人们常用“豆大”来形容蜡烛的火焰,可见其亮度和能照亮的范围。二是因为古代生产灯油和蜡烛的技术不够完善,灯油和蜡烛燃烧时会冒出黑烟,熏得人眼睛难受,进一步加重了读书人近视的可能。白居易是大家熟识的大诗人,一生著作颇丰,流传千古。他家藏书颇众,有“池北书库”之称,但因为年轻时刻苦读书,伤了眼睛,以至于一辈子都受到近视的困扰。他写:“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又写“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可见他的近视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到了影响日常生活的地步。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却因为读书辛苦,导致年纪轻轻便身体衰弱,目有顽疾。他在《祭十二郎文》里叹诉:“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杜荀鹤喜好读书,曾经把自家的地卖掉只为多买些书。但资财不丰,无法买尽爱书,只能找别人借书读。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见,杜荀鹤为了能获得更多知识,加深自己对书籍的理解,不辞辛劳的把借来的书都誊抄下来,以供日后阅读。在《闲中即事》中他自述:“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反映了其夜以继日抄书导致严重近视的事实。欧阳修一代大家,却也逃不脱近视的影响,他的近视非常严重,晚年甚至到了眼不能视的地步,只能让别人把想看的书读给他听。明代的周荣起以喜抄旧籍、至老不倦著称,也因长年伏案过甚而目力衰退,六十刚出头便再也无法抄书,只得请抄手代劳。该书卷前《纪缘》自述:老年目力不胜,贾勇缮謄,两年卒业,讲的便是此事。与周氏相比,更有不幸者正当壮年而已视力不济。明末有名者,其《跋唐李文公集》称:“崇祯庚辰灯下与家兄读此书,目光茫茫然,再三五年恐不能读书矣。岁月如电,老死相寻,奈何哉!时余年正三十七也。”近视如此严重,古代人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限于生产力,古人对付近视的方法实在有限。第一种方法是聊胜于无的“防治”,以“防”为“治”,在还没有近视的时候就减少夜晚的看书时间,并加强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近视的发病概率。还有一种防治手法是在书桌上放一盆菖蒲,因为这种植物能够吸收油脂燃烧产生的黑烟。其二是外洗法。这种主要针对眼疾尚不严重之人。患有眼疾的人可以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听起来似乎不太有用,但根据苏轼所说,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治愈了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痛。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吃中药。因为近视与人体内脏腑失调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医学典籍中记载了不少治疗眼疾的药方,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还有加了五味子和枸杞子的菊晴丸等。如果以上几种方法都没有用,那么古代的近视者对待眼疾就只有最后一种办法了:忍。眼镜传入中国,清朝帝王终于摆脱近视困扰到了明清时期,读书人的救星才终于出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极大发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发明。明代宣德年间,眼镜终于从西方传入中国,并在清朝真正流行开来。清代的镜片材质很多,不仅有玻璃,还有各种水晶制成的镜片,镜片形状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因为要上贡给皇帝,清朝眼镜架的讲究很多,有金银材质的,也有玳瑁、牛骨材质的,甚至还有丝带做成的眼镜架。雍正皇帝就是个近视眼,他不仅戴眼镜,还喜欢收集眼镜,宫里的造办处专门给他做的眼镜就有30多副,更别说从别的地方进贡上来的了。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用来进贡,只有皇帝和一些重要的皇室成员能够使用。后来清人掌握了制作眼镜的方法,但产量不高,眼镜依然主要用于进贡,在民间很少能见到眼镜流通。因为眼镜的稀有,皇帝有时会将质量不太好的眼镜作为嘉奖赏赐给大臣们。但对于大多数没钱的普通人来说,使用眼镜仍然是天方夜谭,只能乖乖回家洗眼睛吃中药了。结语近视问题在现代如此流行,很多人却并不重视,继续过度使用眼睛,肆无忌惮地刷手机、打游戏。这是因为当代社会科技发达,眼镜不再是稀罕物,甚至还出现了无碍观瞻的隐形眼镜。但是如果穿越回没有眼镜的古代,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无所谓视力的好坏吗?白居易、欧阳修这些名士一生大有作为,却因为近视饱尝痛苦。生在当下的我们应该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参考文献:《宋史》《白居易集》《本草纲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路逢故旧难识,笔落花笺反题没手机没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