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革命,就是发现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内在的思维态度而改变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应到亲子关系里,同样也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莎法丽·萨巴瑞把这种认知态度的改变称之为父母或是家庭的觉醒。而觉醒的教养方式打破了游戏规则,因为它试图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父母本身。
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有多少是因为投射了自己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没能实现的未来所产生的?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多少是源于自己童年遭遇的强迫性重复或者反向补偿?
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在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因此为人父母的关键一课,是学会如何让孩子好好接收我们的爱。
曾奇峰老师在他的《你不知道的自己》中写到,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自我分析是必需的一个过程。他的女儿出生,让他想到除了专业方法以外的第三种方法:观察女儿的成长,并且与自己的成长做反复的比较,使自己重新过一次童年,重新走一次人格成长的路。
当然,我们作为普通人,并不需要专业的自我分析,但曾奇峰老师的第三种方法,无疑也给我们普通父母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育儿的过程,也是自我觉察、疗愈、成长的过程。
父母首先要看见真实的自己,然后才能看见一个真实的孩子。这也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第一学年的课程为什么不是从各种具体方法开讲,而是用整个第一模块,从各个角度来自我觉察、自我理解,增进我们对自我的认知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督促甚至逼迫孩子学习或改变,或许只是因为这比逼迫我们自己学习或改变来得更容易。曾经我在督促孩子完成学校规定的十分钟练字任务时(对,仅仅是十分钟而已),总是被孩子敷衍的态度(我的主观判断)激怒,隔三岔五忍不住冲他吼叫。当时恰逢俱乐部一期正式开营前的demo课,也是我们现在体验营沿用的《自控力》课程。
我不是想说《自控力》这一课就带来了药到病除的神奇功效,事实上也确实没有。我只是从自己和孩子聊一聊(每一课都配有给自己和孩子的活页问题)的回答里,觉察出练字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也觉察出自己又一次迷失在家长的权威里。
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不想再让练字成为孩子的压力源。说来也很神奇,当我的注意力转移到思考我能为此做些什么的时候,那些自以为忍不住的怒火就隐身了。
我试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他练字的时候,我找了本儿童诗集在旁边抄;
2,给他写的每一个字一个及时反馈:完美、有效、很棒、不错、一般般、重新来;3,和他练一模一样的内容。
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我这里重点谈谈第3种方法吧,不是因为这种方法收获了最好的结果,而是因为实践这种方法,让我更清晰地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为了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我就用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来代替写得丑这个事实。和孩子练一模一样的内容,意味着我不能假装擅长别的字体而蒙混过关,比如实践方法1的时候,于是我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按照书法老师的范例来写,我的字未必比我娃的字写得更好看,而且每天练字十分钟这件事情,我也不会比我娃能坚持更久。
所以,我当初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冲娃发火的呢?或许源于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表现,或许源于自我理想的预期。《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还记得。如果你也忘记了,试试蹲下来和孩子一个高度说话、静下来和孩子做一样的事情,看看能不能更理解孩子当下的境况。
不过对我来说残酷的事实对我娃来说却是莫名的鼓舞,从而大大缓解了他练字的压力,这也算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好在娃他爹的字写得还不错,这样娃向前看时有榜样,回头望时还有我殿后,完美。
在日常亲子冲突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对同样的事情做出同样的反应,当然,也只能得到那些司空见惯的结果。当我们反复动作而没有结果的时候,或许就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既然不奏效,我为何还要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我还能怎么做?”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发现不了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不总是向前冲冲冲,也可以是自我觉察与反思。之后就是行动,行动才能带来反馈。没有反馈,我们很难纠正潜在的错误观点。
按理说,经过无数次的历练,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应该成为解决问题与制定策略的高手,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带了诸如“专注力”“拖延”“时间管理”“内驱力”字眼的文章标题是不是每次都能抓住你的眼球,让你迫不及待地点开?此处请原谅我也不得不用了一个吸睛的标题……
不得不说,有时候“治标”确实比“治本”更有诱惑力。但育儿这件事和孩子学习这件事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借鉴学霸的方法,却不能直接套用学霸的答案。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理解。孩子的学习需要真正理解各门各科知识,育儿中的理解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同样的,死记硬背、不懂装懂的后果总有一天会凸显出来。
《如何达成目标》这本书里谈到“目标感染”:父母可以以身作则追求同样的目标,那你便成了榜样。身为家长,你处在理想的位置来启发孩子并帮助孩子构建目标,即使他们从来都不会意识到这种影响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刚好今天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看到了类似的反馈分享给大家:
我们的改变有时候需要认知和思维的改变,有时候却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契机。希望今天的文章就能成为你改变的小小契机。陪娃的时候把手机关进小黑屋半个小时、督促孩子作业的时候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看囤了好久的育儿书都是好的开始。
当然,我更希望大家来抄抄学霸景芳老师的方法,加入我们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帮你选书、帮你建立框架、帮你深入浅出读书,更深层、更专业地取剖析各种育儿问题背后的原理,系统科学地学习育儿知识。
PS:文中提到的《你不知道的自己》、《父母的觉醒》、《自控力》、《如何达成目标》都出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第一学年课程的选书。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
最新一期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将于3月6日开班,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在这里有你同频的伙伴,在这里可以抛开过往,在这里我们尝试理解自己,理解孩子。因为理解,所以不焦虑,让我们一起童行,一起成为更有智慧的父母!
作者
黄镜镜
童行书院父母俱乐部小队长
拓展阅读
想要毫不费力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个我要强烈推荐给你孩子总是重复读同一本书怎么办?两个招式,让重复变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