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杨万里说,“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民心。”个人的命运发展,决定于能否立志养气,国家的命运走向,来源于整体民众心志。
中国在当今能器宇轩昂、而不像百年前的低眉俯首,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如徐立平、梓庆一样,多年来在点滴积攒家国实力的实干者。
对于本届万考生来说,接下来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填报志愿。
这个话题目前在微博上阅读量2.4亿,已经成为一个全民话题。
人民日报微博发出的九宫格列举热门工科专业,引发一万多条的讨论。
小编打开评论区,没想到看到的都是过来人说的各种“千万别学机械、土木工程专业”,“这些专业又累又辛苦,工资还少”。工科专业仿佛成了众人嫌弃的对象。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新的“时代病”和越来越变质的就业观、价值观在荼*着这一代的年轻人。
贪图享乐的“时代病”+扭曲的就业观随着城乡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就业或慢就业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找不到“不苦不累,冬暖夏凉,坐办公室”的工作,有些青年宁可回家“啃老”,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或者拿着父母的钱周游世界,吃喝挥霍。
天津一所高校的一名女大学生,一上大学就带妈妈过来陪读,妈妈白天在外面打工,早中晚过来送饭,给孩子洗衣服,还承包了宿舍的卫生。
除此之外,大学生使用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的新闻频现报端,大学校园贷、裸贷案例层出不穷。还有的不顾学习痴迷于炒期货、*金和互联网金融P2P,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少奋斗10年”。
无独有偶,随着近些年直播打赏、滤镜美颜、网络经济的兴起,新的三观也兴起了:年轻人都想当网红。
前不久,新华网发布了一个调查结果:《95后谜之就业观》,看完让人一脸懵。
图表显示,48%的95后选择了毕业后不就业;而选择就业的人里,有54%的人最向往的职业竟然是主播、网红。
看来当老师问起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我要当科学家”、“我想当宇航员”这样的梦想回答,在课堂内是再也听不到了,全都统一为“我想当网红”。
网红,正成为这一代未成年人的“国民理想”。
当然不是说“网红”的工作是不可取的,但是一个人人都只想当网红的社会,一定是不再有人创作实质价值的社会。
时代抛弃了你,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年轻人真的不愿意努力吗?也不是。
只是很多人不相信通过常规道路的坚持努力付出,会让明天变更好。或者说,是觉得与那些必须投入的付出成本相比,取得的成绩“性价比不高”。
就像前段时间华为海思的“一夜成名”,太多人是只想要这最后的翻身走秀+结果逆袭,而拒绝之前的平凡付出+多年失意。
按照老路:吃苦太多,收益太慢。
不如网红:一夜成名,日进斗金。
那些当了网红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其实自这个群体诞生之日起,其负面新闻就屡屡见诸报端。“抖音一姐”莉歌恶搞国歌、斗鱼主播陈一发儿调侃抗日、快手第一网红“Mc天佑”描述吸*……知名主播“翻车”的速度着实令人惊讶。
相较于网红们“崛起”和“翻车”的速度,一众“翻车”网红们所犯错误的水准则是不断刷新人们对这一群体在相关常识方面无知程度的认知。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现在财富和流量直接关联。一夜爆红,不仅仅是娱乐圈艺人的梦想,亦是直播圈里主播乃至普通观众的梦想。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有人靠才艺展示,有人靠秀下限。
针对斗鱼当红主播B总直播发表不当言论,人民日报发表微评“斗鱼须’斗愚’”
正如网友
Eric-zzj的评论:Eric-zzj虚拟经济来钱太快了,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前途。直播真是毁了年轻一代,你看看现在年轻人有几个愿意正经工作的,都特么跑去开直播了!
这是当下“时尚三观”对人的荼*。
曾经的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说过一句话:“时代抛弃了你,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她这句话,一石惊起千层浪。但别让心里的波浪散去之后又一切如常,希望你能多多思考,打造自己的命运之航。
工匠精神撑起大国脊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里的“工匠精神”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大力提倡的。
中国高铁的发展史完美的体现了工匠精神。40年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17万公里,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截至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较年增长.6%,高铁平均时速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
我们能在40年间做到世界第一,离不开无数高铁人的艰苦付出。哪怕是一个小零件,也离不开他们日复一日地、年复一年的雕琢,不断精益求精,从而让我们的高铁,不管是从质量还是速度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年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特级技师。自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还有我们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故宫,集传统营造技艺之大成。瓦、土、石、木、彩画、油漆、搭材、裱糊,八大作等工程打造出泱泱大国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城,无不是古代匠人们智慧的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才有了如今屹立不倒,万古流长的紫禁城。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带火了稀世文物背后的修复大师,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匠人精神。
在言匠人必称日德的时代,中国匠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专注、坚持、敬天畏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浮躁的社会需要工匠精神当下的社会是浮躁的,每一个躁动的个体,被物质牵引着不断趋向于金钱、地位、名利。我们每天沉溺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企图抓到一丝能留在心底的信息。然而当你阅尽各类信息,却发现越来越空虚,于是浮躁的情绪加深,愈演愈烈。
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有不急不躁,耐得住寂寞的匠人,这样才能够潜心搞研究,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得更细、打磨得更好。
匠人曾经是古老中国技艺发展的支撑,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里就有“匠人营国”的说法。《庄子》中也有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妙阐述。原文如下: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
——摘自《庄子·达生》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鐻(jù)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话说梓庆用木头雕刻的鐻,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神之工才能做得出。
鲁王就问梓庆:这么精妙的东西是如何做出来的?有什么奥妙吗?
梓庆说道:
“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奥妙呢?只不过在做工前,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
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好质地、外形最与鐻相合的,此时鐻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器物精妙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梓庆朴实无华地述说了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让人回味。
古人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真正的匠人精神,是几十年如一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敬畏之心,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千千万万的工匠组成了一个民族的网,这些传承,这些信仰,这些匠人,才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最坚实的东西。
宋代杨万里说,“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民心。”个人的命运发展,决定于能否立志养气,国家的命运走向,来源于整体民众心志。
中国在当今能器宇轩昂、而不像百年前的低眉俯首,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如徐立平、梓庆一样,多年来在点滴积攒家国实力的实干者。
成大事者,心中当有大气象。成大国者,人民当有大志气。
从宇宙观的角度讲,哪怕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也不能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只有一次,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这时代,都要记得,戒骄戒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敬畏之心逆流而上,打造自己的命运之航。
联系客服:小夫子()
投稿邮箱:xgx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