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成就?大爱
河北明思┃基础教育领航者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生活在教育的“大生态”和“小气候”中,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
“大生态”有关教育的主导思想、核心逻辑和未来走向;“小气候”更多有关一些具体而微、灵活多样的真实教育场景。“小气候”关乎的是细节、温度;“大生态”则由一个个“小气候”构成,关乎的是理性、方向。
班级,是体现教育细节和温度最多的地方,也是学生们感受一所学校教育品质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必须懂得经营好自己班级的“小气候”,才能体现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教育水准。而那些优秀的班主任,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经验和思考。
好的班级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作者丨与白牙一起说
来源丨白牙说《班级制度怎么设计?教室里的“人”是关键》
没有人会提前知道即将面对的学生会究竟是怎样的,毕竟,每一个孩子不是零起点遇到你,他的成长过程中有家庭、有朋友、有环境、有之前的老师等等的影响。关系是教育的开始。没有一个老师可以做到超然世外,冷眼旁观学生的种种所为;也没有一个孩子会不在乎老师的判断和评价,对自己感受的感受。
平等便是要排在第一位,教师不以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而妄自尊大;学生也不以教师是否是名师、对自己足够熟悉、职业经历等而另眼相看。排在第二位的是制度。制度是想要做到相对公平的“捷径”。
要具体。制度不具体,含糊其辞,容易成为墙上的装饰,落实不到具体的行动中,也起不到良好的督促和评价作用。
一年级的制度要用一年级小朋友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同时还要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能力;同理,到了中高年级,要有针对性,描述具体,说清楚到底是什么,究竟怎么做。
比如,你说值日认真,这都懂,为什么要值日?值日包括哪些内容?认真指的是什么?这些要说明白。用一个美好的模糊的词汇来引导学生,只能是空中画圈,没有具体作用。
要从学生中来。切记制度不是由教师亲自单独制定的,而是由学生提出来,让学生一起讨论,这项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这项制度的标准和操作。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宁愿制度出台的缓一些,也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认识到,我们的制度来源于大家,也是为了大家。从学生中来,既是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也是起到自我反省的作用。
要有进阶。想必都知道,审美有疲劳的时候,制度也有需要更新和完善的地方。
要在制定之初,给后期的完善与再进一步留有余地。比如,调整位置,你可以选择一个月全班学生左右平移,前后互换,同时还要思考除了保持相对公平之外,毕竟是儿童,他们还需要新鲜感和童趣,要时不时地做一些新的意想不到又在接受范围之内的决定。
比如,你可以根据作业情况、儿童的心理状态、班级活动等因素,适当做一些调整。这些小小的调整,对学生来说就是重复的学习生活中的一道调味剂。
要有联系。制度之间一定要有联系,不能各管各的,甚至还有相冲突的,这是制度最难执行的一个隐患。比如制定了班委选举制度,你在考虑值日班长制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虽说是两项制度,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
建议,当制度都列出来的时候,要寻找彼此的支撑与联系,善于把所有的制度都囊括到一起,变成一个圆。
要少而简洁。制度最让人头疼的并不是难以执行,而是总被学生忘记,一是制度太多,把教室变成了看守所,学生会本能地反感;二是描述过于复杂,学生不能把制度和具体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导致制度是制度,行为是行为,两个互不关联。
要有特色。做到少而简洁,其实就是要有特色。这个特色指的是,你们班和别的班各有不同的地方,需要